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行業的新標準,中國科技力量將對世界造成衝擊。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重新發現中國(3)

好了,我已經敘述了這麼多中國在今天的世界激起的各種現象,甚至狂熱。翻開主流的西方報紙,如果你想省事,就看一看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參考訊息》,關於中國經濟的報道是多麼熾手可熱。英國的《經濟學人》在1993年的判斷看起來正確無疑,中國正在成為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世界最好的經濟新聞產生地。我隨手挑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傑弗裡·加滕,他是現任耶魯管理學院院長,克林頓政府的助理商業部長,也是一位熱衷於把握潮流的暢銷書作家。當新興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行其道時,他寫作了《十大新興市場》;當明星CEO主宰社會風尚時,他出版了《執行長的理念》;當9·11改變了世界的氣氛,他又在幾個月內完成了《財富與政治》。他在2003年最熱衷於談論的話題也是中國,作為《商業週刊》的專欄作家,他在這份影響巨大的雜誌上不斷寫道,中國正在怎樣改變世界經濟的面貌,他甚至在中國的經濟成功上看到一些更為聳人聽聞的東西。在2003年 11月的一篇專欄中他勸告布什政府,中東*革命的楷模,不是美國,也不是東歐前共產主義陣營,而是中國。他認為,中國模式從經濟改革入手,逐漸將改革滲透到教育、衛生、法律等社會體系,然後緩慢地政治改革也展開,在逐步鬆動的社會環境中,自由討論的氣氛也日漸發展。這種模式比對*選舉的迷信,更可能推動一個封閉社會的變革。“中國的模式可能有它自己的問題,”加滕在這篇《中國的經驗》文章最後寫道,“但這可能是*人最好的機會。”

富有感染力的言辭既容易打動人,更容易誘惑人。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輿論》一書中,沃爾特·李普曼發現,人們總是傾向於接受大多數人已經接受的資訊與觀念,人們總是特定經驗的俘虜。資訊傳播領域也存在著馬太效應,一個資訊越被接受,越被廣泛傳播,越造成普遍的接受度。從2001年的7月至2005年的今天,我被眼前耳邊充斥的各種關於中國的報道,弄得不知所措。1981年,路易斯·布努埃爾——令人難忘的西班牙導演不容置疑地寫道,現代世界的最大禍源分別是人口過剩、科學、技術與新聞媒體,而最後一個很有可能是禍害之首,它使得前三個禍源顯得更加恐怖。這種說法充滿著藝術家式的偏見,但的確自從大眾媒體在20世紀60年代全面興起以來,世界就越來越如麥克盧漢所說的那樣,媒體成為我們呼吸、感受的主要方式,媒體創造一個供我們感受的製造出的現實。

中國世紀正在到來?

讓我們從那些激動人心的表達與場景描述中回過神來。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人們最感興趣的命題是,中國的崛起,及這種崛起將怎樣改變世界。但沒人能夠給予崛起以清晰定義,崛起的前提條件是,中國要成為一個強國所需要達到的指標。

中國崛起,於是被立刻簡化成經濟上的成就。萊德福特·德龍,柏克萊大學年輕有為的經濟學家,在20世紀結束時雄心勃勃地給這個世紀作出這樣的評判:“20世紀的歷史毫無疑問是經濟的歷史。重大事件與變革都發生在經濟領域,經濟變化是隱藏在生活其他領域的變革後面的推動力……經濟變化的腳步是如此巨大,乃至搖動了歷史其他部分的基礎。或許這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次,日常的消費與需求——製造、消費和分配方式的改變——成為整個世紀的歷史驅動性力量。“正如在回顧20年的改革史與憧憬中國的未來時,我們選擇了經濟數字作為惟一的參考資料,只要經濟保持增長,就可能遮蔽一切危險。“

重新發現中國(4)

有了這個聯結點,你就可以相對容易地理解中國在今日世界所激起的反應。人們先是將世界的歷史簡化成經濟的歷史,因此大國的興衰,就變成了經濟與物質力量的較量,宏觀的經濟,又常常與具體的商業行為混淆,於是外國直接投資(FDI)、商業領袖對中國市場的期待,又似乎成為了決定性的因素。而新聞媒體又在充當了或許最為重要的角色,儘管憧憬並不等於現實,但媒體瞭解戲劇性對於讀者的重要性,它是如此偏愛偉大的故事,又是如此地喜新厭舊,它總是尋求新的興奮點。

不要輕易地被任何情緒所欺騙。如果你耐心一點,你會發現僅僅在過去20年間,世界已經經歷過三次“中國熱”,它們都是經濟層面的,都是以預期的市場規模為基礎。在主要是由商人的憧憬下,新聞媒體將之概括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