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贍蓯茄侵拮鈧��納桃鄧枷爰遙��諼頤媲昂斂磺�櫚廝擔�凇督鶉謔北ā菲姥〉撓惺芬嶽醋釵按蟮�50本商業書籍中,他的著作就有兩本,與彼得·德魯克並列第一。與所有的商業思想家一樣,把握新潮流是大前研一最擅長的能力。1975年,在美國人紛紛吃驚於日本企業的崛起時,剛剛32歲的他就寫作了《戰略家的思想》,分析了日本企業獨特的思維模式;1990年,在柏林牆倒塌不到一年後,他出版了《無國界的世界》,宣稱全球自由市場已經到來,在這本書的最後附有大前與他的幾位朋友共同簽名的“全世界相互依賴宣言”,宣稱這是各國政府所能遵循的最好教程;2000年,他又出版了《看不見的新大陸》,相信新技術造就的網路世界正在塑造一個“無形的新大陸”,今天與未來的人們需要在這個新平臺上展開競爭。在2003年底時,他在上海告訴我,他從不讀任何書籍,他的一切理論都是他透過實踐與自我思考獲得的,也因此他是個從不厭倦的旅行家,他說,去看到、感受到,比透過報紙頭條更容易瞭解真實的情況。
重新發現中國(2)
他喜歡在中國旅行,並吃驚於在武漢街頭的書店裡看到他的盜版書和傑克·韋爾奇的自傳擺在一起。他說2000年夏天他前往深圳一家電子零件廠的參觀是最令他難忘的。他吃驚地發現,這個僱員上萬人的工廠,月薪不過80美元的工作者中沒有一個近視眼的僱員,工廠主很自豪地說,如果發現誰的視力有問題,就立刻更換她,因為大批人等候這個工作機會。在大前參觀的那些外觀並不出色的,遍佈在沿海的中國工廠裡,那些待遇菲薄的工人們夜以繼日地生產了世界冷氣機、的摩托車,的電視機,的洗衣機,的電冰箱(2000年統計值,《日本商業週刊》)。對於世界經濟來說,當時尚未完全破滅的網路經濟是“一塊看不見的新大陸”,中國就像是“一塊看得見的新大陸”。在大前眼中,人類歷史上,發現新的大陸常常給人類帶來突然和徹底的改變,人們按照不同的方式生活與創造,而這種探索新大陸的誘因除去人類永不厭倦的好奇心以外,貿易與商業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甚至寫道,“人類探索的推動力來源於商業”。
今天,如果乘坐飛機從上海進入中國,你仍舊可以看到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水鄉風貌,地理學家格雷稱,由於氣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這裡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地方,至少從15世紀起,這裡就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它一直養活著世界1/5的人口。這裡的繁榮還造就常常令外人心醉的“精緻而腐朽”的文化。如果你乘坐飛機從香港進入中國,那麼你目睹的則是另一種珠三角的翠綠,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刻,這一地帶是荒蠻之地,但過去的25年卻使它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地方。分別以長江與珠江命名的這兩個地帶,儘管地況與100年前並無特別的區別,但今天被視作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的驅動輪。這兩個地區蘊涵的生命力,幾乎令所有的外來者印象深刻,在那些外表仍舊醜陋的工廠內,世界上最龐大的勞動力群體,1周7天,1天14小時地生產著運往全世界的各種貨品。中國正在重演19世紀中期的英國,或是19世紀晚期美國的工作,透過一場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與此同時,這場工業革命,正在造就一個可觀的中產階級群體,他們幾乎對於所有在電視中能夠看到的西方高階消費品都保持著旺盛的胃口,兩億人渴望有自己的汽車、更寬敞的住房、高階香水、出國旅行,為了維持那些高樓大廈與街頭的汽車,這個國家還需要源源不斷地進口石油、鋼鐵……中國不但是倫敦商學院院長勞拉·泰森所說的“令人生畏的出口機器”,它也成為世界最壯觀的基礎設施基地與原材料加工廠。它旺盛的需求已使OPEC提高了2004年的原定產量計劃,使美國的鋼鐵公司的股票像4年前的dot…公司一樣上漲,它使韓國已經倒閉的造船廠重新開工,以便為中國運輸更多的原材料,據說,中國甚至在購買世界貿易中心的殘骸。在全球銅消費總量中,中國所佔份額已從1990年的不足5%升至2002年的逾16%。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錫、鋅、鉑、鋼材及鐵礦石消費國,它在2003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能源小資源的消耗量被一些人視作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與此同時,由於億的使用者,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行動通訊市場,中國上網人數超過8 000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上網國家。《財富》的技術專欄作家彼得·劉易斯相信,中國如此龐大的使用者,使得她有可能制定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