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從此要各奔東西,沒有一個人是願意割捨的,但每一個人都明白,他們必須分開。
福州船政學堂派了一位官員前來上海接應。包括詹天佑在內,總共有十六位幼童坐船前往福州船政學堂報到,他們是第一期赴美的詹天佑、歐陽賡、陸永泉、鄧士聰、容尚謙、陳鉅溶、第二期赴美的鄧桂庭、鄺泳鍾、宋文翔、吳應科、蘇銳釗、第三期赴美的楊兆南、黃季良、薛有福、徐振鵬、第四期吳其藻。這些人,此時都在十八歲至二十二歲之間。在美國與詹天佑來往較多的只有歐陽賡在這些人中,其他很多玩伴都被派往天津。
一百多同學少年在哈德福駐洋肄業局相聚的情景已成往事,現在只剩十六人在一起了,大家都格外地珍惜相處的時光,從上海到福州這一路,雖然彼此話不多,心中都清楚,他們必須親如兄弟。在旅途中,即使看到同伴送來一個關注的目光,也能倍感溫馨。對於沿途的海上風景,他們完全沒有心思和興致欣賞,每一個人都只有一個念頭,希望儘早到達目的地,不管是重新學習也好,或者投入工作也好,就是希望早一點結束這沉悶的等待。
說起福州船政學堂,那與中國近代史有一段密不可分的關係。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提出開放中國東南沿海五口通商,把福州與廣州、廈門、、寧波、上海作為對外通商的口岸,經歷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後,清政府朝野興起一股洋務運動,地方封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