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其年僅兩歲的外孫安德(1178~1185,1180~1183在位)即位。
以仁王子(1151~1180)爭皇位未果,心懷怨恨,乃向源氏求援,當時被流放於伊豆半島的賴朝欣然響應。賴朝很快就獲得大批地方武士的支援,包括他的同父異母兄弟義經,這或許是因為地方武士覺得清盛已和地方失去接觸了。
同一年,以仁被殺,清盛翌年發燒病死,但賴朝繼續征討平氏。由於饑荒與瘟疫蔓延,戰鬥受到耽擱,1183年,源氏武士團攻佔首都。在清盛兒子平知盛(1151~1185)的領導下,平氏人馬帶著年僅5歲的安德天皇向西方逃逸。源氏人馬在後面追擊,1185年,義經在本州西角外海的壇之浦海戰中大敗平氏。知盛不願投降,投海自殺。類似的命運等著安德。他的外祖母,即清盛###,把他抱在懷裡,也投海自殺。
《平家物語》(流行於12世紀的軍記文學)描寫安德之死透露出強烈的佛教宿命論味道,特別是外祖母向他解釋何以她必須結束他的生命:
陛下不知他因前世修行十德之功德,今世輪迴登天皇寶座。然今惡業要你的命……日本渺小如粟,但如今為苦谷。波浪彼邊有極樂淨土,那是無悲傷的另一個首都。我要帶吾君去彼邊。
這不一定是被動或負面的宿命論。如權力鬥爭所顯示,當時某些人不僅積極且剛毅自信,但爭鬥結果被歸因於命運。雖然佛教相信人終將為自己的行為,以及為自己有什麼樣的命運負起責任,以業與命來解釋事件因果有助於迴避眼前的道德責任問題。
道德責任不應該跟社會責任相混淆。歷史上,當身在某職位的日本人必須為其團體的失敗負起象徵性的責任時,或在類似的情況下,社會傳統強烈要求自懲行動時,他往往選擇自殺(在現代則辭職)。
當事件結果可以被歸咎於前世時,避免面對良心問題也比較容易。這非常適合日本人避免作道德判斷的偏好。
平安時代最後幾年,除了戰爭人禍之外,天災也不斷。例如,1180年大臺風來襲,1184年發生大地震,而大約同時期大火災與洪水頻繁發生。僧侶鴨長明(約1155~1216)在大約30年後寫作的《方丈記》,對這些事件有生動的描寫。《方丈記》如此描寫1181~1182年的饑荒與瘟疫:
街道擠滿乞丐,喧囂震耳欲聾……士紳原本戴帽穿鞋,彼等今赤腳沿街乞討……牆邊路上隨處可見餓死屍體。滿街屍臭,因無人拖去掩埋。
天災加上源平之戰,當然必定讓許多人覺得世界倒置,並且或許末法預測的世界末日確實即將來臨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節 朝廷興亡(4)
厭世詩人西行(1118~1190)的詩,反映出這個苦難時期的憂鬱。他是貴族,曾任朝廷衛士,平清盛與源賴朝都經歷過,但他後來棄絕俗世,去過僧侶隱居生活。下面是他的一首著名的詩:
郊野
一樹
鴿聲
呼伴
寂寞、淒冷的夜
他的另一首詩更直接:
長夜未央,
暗影朦朧,
明月當空,
照我愁衷。
這長夜朦朧的時代,現在由源賴朝支配。他開創的幕府將標誌著日本史上的新時代。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節 武士國家(1)
鎌倉時代(1185~1333)
1185年,源賴朝是全國權勢最強大的人物。然而,他不要他本人或後代出任天皇,也不消滅皇室。他反而藉著由朝廷頒給他“徵夷大將軍”頭銜(通常簡稱將軍),將其權力合法化。幾百年來,征戰中的武人使用這一頭銜,但只是臨時性質的,而賴朝是第一位終身使用這一頭銜的人。1192年,朝廷頒授這一頭銜給他。
合法性(正式的權威)與實權之關係的特別性質,是日本歷史與社會的一項特色。典型的情況是:高權威不掌握同樣的高度實權,但卻頒授合法性給那些掌握實權並利用前者的權威行使權力的人;前者往往以頭銜的形式頒授合法性,且往往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頒授。由於高權威是掌權者之合法性的保證者,前者也因而獲得被後者保護的保證。被授予合法性的人,也可頒授合法性給在他下面的人。在某種意義上,這是責任分散,在另一種意義上,這是權威的階層排序。源賴朝提供了這一過程的一個特別清楚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