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碑文,交給那個小鎮書法家林老師:“書丹去吧。”
落成以後,算了一下花費,用了差不多四萬元,心裡確實有點疼。因為,讓那幾個老頭子跑到鴨陽,沿門托缽,一個多月才集了四萬多元,一下子全部用在這個雕塑上了,怎不叫人心疼?後來想想,搞這個東西的社會意義還是大於經濟價值,心疼這點錢有點小家子氣,也就沒有把這個意思順嘴捅給這幾個古道熱腸的老同志。於是,又選了“黃道吉日”,以鎮黨委政府的名義發出請柬,把老灌河中學的學生、集資的帶頭人,北京的大畫家梵清、雲南省政協的副主席康廉、範城縣第一任縣長、鴨陽市政府退下來的副專員章世龍、武漢的省級離休老幹部舒澧等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一個個請了回來,搞了一個隆重的揭幕典禮。這一夥老先生返老還童,熱情洋溢,追思過去,遙想未來,心潮澎湃,禁不住書情大發,詩情大發,講情大發,紛紛留字、留詩、留影,搞得熱熱鬧鬧。他們的自我感覺肯定是功德無量。毫無疑問,在充分肯定我的“巨大功勞”時,就更能肯定他們的至仁至善之舉。於是我這個一把手,就成了大家的第一個吹捧物件。揭幕時,我講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振興灌河,教育為本;支柱產業,教育為本。不關心教育事業的領導不是一個明智的領導,不支援教育事業發展的群眾也是一個糊塗的群眾。我們一定要一如既往地支援和發展我們鎮的教育事業”等一大篇雲遮霧罩的大話。在向大家發表玄妙、空泛的講話前後,聽到了會上會下劈頭蓋臉的讚揚話。心裡想,可見還是當這個黨委書記好,別人的功勞,都算到你的頭上,也沒有人敢爭風吃醋。有了這個平淡的想法,腦袋就拒載了,誰唱頌歌都就如同清風過耳,了無痕跡,一點也不像人們常說的,從左邊進來,從右邊出去。
這事不必再提,真正裝滿我心裡的還是搞食用菌這個支柱產業。種罷麥後,鎮辦香菇場以及單位辦的香菇場,陸續長出了香菇。這一個過程,我幾乎天天去看,興奮得像孩子們春節拾炮。我看那些先是冒出菇蕾,後是長成菇朵的一個個袋子,就像是心裡發酵釀成的美酒,有種暈乎乎的感覺。各村來看的群眾就更多了,天天都有一撥又一撥的人,邊看邊問,十幾個“老轉”不僅成了“專家”,還成了“教授”。
我不能僅僅滿足這些,究竟怎樣才能把全鎮群眾搞這個產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我覺得還要搞大動作。
班子會上,大家集思廣益,提出了不少好主意。其中關鍵的兩條被採納了,一個是在全鎮各村的牆上寫標語。我說,不要寫那些空洞的大而無當、無用的大話、廢話和屁話,要寫就寫一些琅琅上口、入腦入心的大實話。萬通他們幾個腦子轉得快的同志立即深刻地領會了我的意圖,很快編出了一些膾炙人口的標語稿子。有幾條特別精彩,如“一斤慄梢幾分錢,種菇能賺好幾元!”“搞木耳,種香菇,都是致富好門路!”等等,印發下去,各村都寫了出去,聲勢就形成了。另一個是要各村報上十來名願意學習技術的人,男女不限,年齡不限,都可以來鎮裡的香菇場學習,要求村裡給這些群眾每天每人一元錢的生活補貼,村裡紛紛叫苦說,“哎呀書記,我們幹部工資都發不下來,哪裡有錢往這裡扔?”想一想,也就是這個樣子,村裡拿不起錢,鎮裡也拿不起錢,於是就訂了一個變通的辦法,看哪個村來學習的人多,最後統計,人來得最多的村,將來給予獎勵。到最後,因為來的群眾都不少,也沒法統計,這個決定就隨風逝去,再也沒有提起。
是共產黨就要開會,小會開了還要開大會。不開會精神怎麼貫徹下去?不開會當官的整天干什麼?所以一定要開一個像樣的會議,把黨委、政府搞食用菌支柱產業的決心貫徹下去、任務佈置出去。我們研究決定,會議的開法要相當講究,時間和人員都要有所創新。於是,今年正月十五元霄節要過得比任何一年都有意義,由鎮裡統一組織,各村幹群能出動多少就出動多少,先去昆陽縣參觀。回來後再開一個動員大會,只是不再開什麼“八個全體人員”大會,而是“八個全體”全部參加,同時擴大到全鎮群眾,即由各村幹部組織,群眾誰願意來都可以參加這個會議,禮堂盛不下,就把大喇叭扯到外邊。一切為了把會開大、開好,開成一個歷史性的會議。
正月十五是嫩春時節,我們決定在這一天組織幹部群眾去昆陽參觀。原以為群眾未必像我們要求的那樣踴躍,只准備了八部大轎車,後來一看不足,連忙從縣裡又要來四部車,好在縣客運公司的車輛正處在不太忙的時期,路也修好了,不到一個鐘頭,縣客運公司就又派來了四輛大客車。十二輛大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