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處理(2)

凡此種種,這些理由看起來都有道理。但是他們都忘記了:

儘管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好期望,但是,正如佛教所言:“森羅永珍許崢嶸。”這世界本來就有差別,有它自己運轉的規則,有時還有一點不公平。

我們面對的人,也並不承擔幫你認識這個世界的義務,更不承擔讓你開心的義務。這一切你得自己來承擔。

與此同時,你還得學會對自己有一個更客觀更全面的認識,不要把自己看得過高過大。

事實上,所謂“難處理的人際關係”並不存在,只要你在內心深處徹底埋葬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就夠了。那個幻想就是——

世界像天堂,我就是天使。

永遠要記住:當我們期望世界是“天堂”,期望別人把自己當成“天使”時,我們與人交往中的種種藉口,就找到了最好發展的土壤。我們便會不斷以自我為中心,對外界要求越來越多,對自己要求越來越少,結果必然導致與他人的關係越來越糟。

透過從當初工作困境和人際關係困境走出的體會,我有這樣一個心得送給大家:

把自己一放大,世界就變小;

把自己一縮小,世界就變大!

2.奇蹟,從先改善自己開始

認識到上述理念,我們就有了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礎。

而奇蹟,是首先從改善自己開始:

第一,有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

這是工作中常見的現象:有些人,一遇到問題,首先就責怪他人,從來不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

這不僅體現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也體現在當今很重要的幹群關係上,對此,我們不妨聽一聽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的觀點:

“一些幹部有個不好的習慣,凡是發生了矛盾,首先在群眾身上找原因。一些幹部早就脫離了群眾,還口口聲聲說群眾難管。”

衛留成的觀點,就像一面“照妖鏡”,讓某些幹部推卸責任的藉口無處遁形。

我們每個人也要拿起這樣的“照妖鏡”,徹底消滅類似的藉口。有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第二,要改善,先對自己有要求。

《聖經》裡說:“與其介意別人眼中的斑點,不如去除我們眼中的光束。”只有首先改變自己,才能“影響”別人,甚至是“最難纏”的人!

某單位的白領趙晨,在與我們交流時寫了一篇文章,值得與大家分享:

初涉職場時,我勤快、謙遜,臉上寫滿了愛憎分明,在研究院院長助理這個崗位上,一心要把工作做好,有很強的責任心。但自己有個突出的性情始終無法克服:衝動,體現在做人和處事上,顯得毛躁和幼稚。

單位有一位年長的同事,才華出眾又是領域專家,可是難免的,他也會犯些出人意料的低階錯誤,我只私下提醒他一下,順手就幫他改過了。前一段時間,同一個問題出現了兩次,我一再提醒。

不料一個月以後,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恰逢當時任務繁重,我焦頭爛額心浮氣躁,不及多想就硬生生地說:“跟你說了兩次了,怎麼還這樣?”他當場就愣住了,再沒說出一句話來。結果,問題不但絲毫沒有解決,還延誤了恢復工作的時間,讓我不得不加班加點,十分被動。

萬分惱火的我,第二天就在例會上指責他的不協作,甚至激動之下將之前的小過小錯也舊賬重提,大有對簿公堂得理不饒人的架勢。

隨後的日子,我卻難過極了。這位原本工作積極的同事,對他當月任務以外的任何事統統不聞不問。而追求完美的我,遇到專業性強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當然,更是不願與他溝通尋求幫助。一再的痛苦和煎熬中,我甚至想到了調崗離職,來逃避這無法戰勝的難題。

不找藉口,“最難處理”的關係能處理(3)

這時,我開始反覆思考這件事,回想了其中每一個細節。

都是衝動惹的禍!

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工作,私下提醒也好、情急發難也好,甚至會議上分清是非曲直,無非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並無任何個人恩怨,卻為何造成現在這樣令人窒息的局面呢?他是個熱心助人的同事,有非凡的才能,就是容不得半點輕慢,可我為什麼偏偏要哪壺不開提哪壺,戳人家軟肋來逞一時意氣呢?

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我十分汗顏,第一個念頭就是:道歉。但這次我給自己一個更艱鉅的任務:改變自己,改變衝動莽撞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