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一定要記住,我們就是為解決問題而聚集到公司來的,就是依靠解決問題而生存發展的,如果公司什麼問題都沒有要我們幹什麼?

告訴大家,我們的問題永遠都解決不完,當今天的問題解決了,明天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我們的眼界又開闊了,我們的目標又遠大了,我們的標準又提高了,並且我們越發展遇到的問題就越多,問題的難度也越大!

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被這些問題所嚇倒,而是想著怎麼能解決掉,怎麼迎接新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沒錯,只要是工作,就會有問題出現,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大,就越能體現我們的工作價值!

明白這點之後,我們就不是挑剔問題的人,而是自覺解決問題的人!

2.要想“不難”,少點“我煩”

領導讓你去開拓新客戶,你可能會不情願,因為你覺得和陌生人打交道實在是太難了。

但如果下了班去赴還未見過面的女朋友的約會,雖然同樣是陌生人,你卻會心懷雀躍,一點也不覺得和她打交道有什麼難的。

是什麼造成這兩者的差別?

很明顯,因為領導交待的任務是你不想做的,所以你有意無意地為此找很多借口來證明它有多麼困難;而和女朋友約會卻是你感興趣甚至很嚮往的,所以你不覺得它困難。

這就是“心煩事則難”的道理。

人不願意去解決問題,往往是由於陷入惡性迴圈:不願意解決又不得不去解決時,就覺得事情很煩。煩惱一來,更加畏難;一畏難,更加煩惱。

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給自己找很多借口:“這種事情為什麼讓我做,真是煩死了”、“實在太枯燥,真沒意思”……如此一來,本來可以解決的問題就變得難以解決了,或者要拖延很久才去做,而做的效果又大打折扣。

著名管理學家王育琨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

“有的人一遇到事情,一遇到難題,往往不是考慮怎麼應對困難和危機,而是先開始抱怨:‘我憑什麼呀?我圖什麼呀?我招誰惹誰了呀?’這三句話,代表了通常人的心理:出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