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有的人一遇到事情,一遇到難題,往往不是考慮怎麼應對困難和危機,而是先開始抱怨:‘我憑什麼呀?我圖什麼呀?我招誰惹誰了呀?’這三句話,代表了通常人的心理:出了問題全是別人的。”

他進一步指出:

“遇到問題,我們習慣於推給別人了事,就是不願意努力去改變現狀。

我們的工作看上去困難如山,看上去危難會將我們吞沒。原來,不是我們的困難如山,而是我們的心智有殘疾!”

實際上,面對所謂使你煩惱的事情,只要你端正態度去做,就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 想看書來

不找藉口,“最難解決”的問題能解決(3)

許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特點:只要覺得事情值得去做,就決不帶任何厭煩情緒去做,甚至把別人都覺得難、很厭棄做的事情,作為自己最好的機會!

林文貴出生在臺南一個普通的家庭裡。年少時的他,輕狂叛逆,高中沒畢業就跑去混社會。他當過搬運工、水泥工、貨車司機,後來又和朋友合夥做過生意,但每次都超不過半年。

終於有一天,他意識到再這樣混下去不行,於是就進了一家公司當起了銷售員,賣韓國現代汽車。

當時現代汽車在臺灣的銷售情況簡直糟糕透了:銷售量倒數第一、顧客滿意度排名倒數第二。

不僅如此,公司的銷售點都在窮鄉僻壤,他所在的營業處在臺南縣的一個鎮裡,居民不到6萬人,而營業處的150多名業務員因為看不到希望,絕大多數都跳槽了,只剩下包括林文貴在內的20來人。

要想把這樣一個弱勢品牌銷售出去,簡直太不容易了。第一年,林文貴業績差得連年終獎都沒有拿到。

一般人看到公司惡劣的情況往往會給自己找個藉口:

“這樣的單位,這樣的牌子,沒什麼發展,也用不著努力工作了。”

他也想放棄,甚至一想起客戶拒絕自己的表情,他就發誓:

“我明天再要講那些連我自己都討厭的話,我就不是人!”

但冷靜之後,他悟出一個道理:

“好賣的車,誰都會賣。別人不想賣的車,沒人和我搶客戶,我反而有更多的機會。”

所謂“心態一改,狀態全變”。他徹底打消了放棄的念頭,而且,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即使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和最難對付的客戶,他也不會灰心喪氣。

這一來,樂觀和能力贏得了越來越多客戶的信任。許多人紛紛幫助他,甚至一位半身不遂的客戶,都在極力幫他介紹別的客戶。

2005年,林文貴創下了臺灣有史以來年度最高汽車銷售紀錄——205輛,而他那一年的收入也因此高達560萬元新臺幣。

2007年,林文貴獲得第一屆《商業週刊》“超級業務員大獎”金獎,評委給他寫下了這一評語:

“他就像生長在懸崖上的蘭花,沒有土,沒有水,懸崖上的風很大,自己卻從細縫中活出精彩。”

他信奉這樣的理念:“運隨心轉”、“翻轉一面是天堂”。面對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

在失敗者面前,它是“絆腳石”;

在成功者面前,它是“墊腳石”。

面對人人都厭煩的問題,假如我們都能像林文貴那樣,換個心態去面對,去解決,當初阻止你前進的“絆腳石”,恰恰會變為幫助你成功的“墊腳石”!

3.把困難和問題當成最好的機會

要徹底消滅畏難的藉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充分認識到困難與問題的積極作用,把困難與問題當成發展的最好契機。

伊利集團總裁潘剛,在剛畢業進入伊利集團時,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

當時,單位有個新開發的地方——金川。這個地方很荒涼,交通不便,連住的地方都沒有,許多人都不願意去。但是,潘剛迎難而上,主動去那裡工作。他借了一輛腳踏車,每天奔波在路上,在艱苦的條件下打下了成功的第一個烙印。

後來,集團收購了一個更偏遠的倒閉工廠,條件更艱苦。潘剛又帶著幾個大學生,去那裡將艱難的工作任務承擔起來。

在工作中,他一直保持這種“哪裡困難,我就出現在哪裡”的精神,這一來,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更是贏得了公司和領導的高度信任。

後來,30多歲的他,升任為伊利集團的“掌舵人”。選擇潘剛擔任這一重要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