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出全球化的圈子,直面自己的挑戰,解決自己的問題,走自己的路,走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千萬不要鑽進全球化的口袋裡,導致戰略上的被動。

危機、選擇和出路(2)

第一節 自由和危機

第十六章演繹了金融資本的內在矛盾的邏輯過程。現在我們要演繹,金融資本內在矛盾走進這場金融危機的歷史過程。

目前這場金融危機,是金融資本內在矛盾的經典演繹。放任自流的金融資本必然走向“繁榮-破裂”的週期。然而,金融全球化推動了金融自由。在這種金融全球化體系中:(1)IMF、世界銀行和美國政府大力推動金融自由化,用權力的柺杖強制性敲開其他國家金融保護的大門,將“華盛頓共識”、將金融自由化,推銷給發展中國家,甚至像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2)美國的赤字或美聯儲成為世界流動性的終極來源,美國的債務成了世界經濟的動力,美聯儲成了世界中央銀行的銀行,而世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透過同美聯儲的合作將美元儲備換成美國國債。(3)全球化加強了大金融資本在世界範圍的權力,透過各種方式將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手中的資金吸收到美國。

這是一種霸權和金融資本共同治理的體系。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金融自由化,還推動了美國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是新自由主義的原教旨主義。它們認為金融自由能自動帶來金融市場的均衡,能推動創新,能創造大量財富,能帶來高回報。在新自由化的教條裡,自由就等於均衡,均衡就是效益,效益就是利潤。從里根時代開始,美國進行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制度改革。主要在六個方面:(1)放開商業銀行。在80年以前,美國商業銀行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商業銀行基本是地區性銀行,很少有跨州的大型銀行。里根上臺以後,推行了商業銀行的自由化,打破商業銀行的地域限制。在二十幾年中,透過合併和收購,美國產生了一大批大型的商業銀行。其中有的銀行,擁有的存款高達全國存款總量的10%以上。(2)減少對華爾街投行的監管。(3)放任影子銀行的發展。影子銀行的發展是美國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方面。這種影子銀行幾乎不受政府監管,然而它們在金融體系中的份額越來越大。到了2007年,影子銀行提供的貸款,相當於美國貸款總額的75%,而美國傳統銀行提供的貸款只佔25%;這種在傳統體制之外另搞一套的做法,是新自由主義的普遍特點。(4)放任金融創新,拒絕監管創新產品,導致“創新”成了欺詐的天堂。(5)人治。美國其實有一些20世紀30年代遺留下來的金融監管機構以及監管條例和法律。但是,在新自由主義盛行的時候,許多不願實施管制的人被任命掌管許多金融監管機構,導致許多監管名存實亡。(6)廢棄將投資銀行和傳統銀行分隔開的法律。

自由放任的金融體系帶來了兩個巨大變化:金融創新和槓桿擴張。這兩項是金融資本製作“高回報率”的點金術,也是美國金融資本控制世界金融市場,大規模吸引世界資產的主要手段。

危機、選擇和出路(3)

創新和槓桿擴張對美國霸權同樣如此重要。

美國作為發達國家,資本充沛而且經濟增長率低,正常情況下資本回報率相對低下;而有些發展中國家,資本非常稀缺而且經濟增長率高,正常情況下資本回報率相對高。追逐利潤的資本應當大量流向發展中國家。但是,為了維持霸權,美國需要推動世界範圍內財富的逆向流動。要實現這種逆向流動,將世界財富吸引到美國:一方面是讓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購買美國國債,另一方面是金融資本必須創造出高回報、高收益。如何在低收益或沒有收益,甚至負收益的資產上創造出讓世界驚異的高收益,是美國金融資本向不可能進行的一場挑戰。回答這項挑戰不僅是金融資本的衝動,也是霸權的衝動。回答這種挑戰的秘密,就是創新和槓桿運作。所以,從里根以來,美國長期推動金融自由化,以鼓勵創新和槓桿運作。

但是,槓桿運作需要一個基本條件:廉價而充足的信用。

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面臨兩大挑戰:科技泡沫的破裂和“9·11”。美國出於霸權的需要實施前所未有的赤字戰略,將大量的赤字美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注入世界;而世界金融體系又將這些赤字美元迴圈回美國,使美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廉價資產。為了對付高科技泡沫破裂帶來的股市疲軟和經濟衰退,為了彌補恐怖襲擊對經濟帶來的衝擊,美聯儲實施了低利率政策和信用擴張政策。廉價的資本、低利率和信用擴張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