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憑什麼能在國際舞臺上捍衛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而得以恢復在聯合國的地位?中國憑什麼能享有近60年的和平?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終於成了世界上的一個重要強國,尼克松才會從大洋另一邊把交往的手伸向周恩來,才會在毛澤東的書房裡,尊敬地說:“主席,您改變了整個世界”。那不僅是對毛澤東個人的尊敬,也是對崛起了的中華民族的尊敬。國際博弈是實力較量的結果。對手心悅誠服的承認,是對毛澤東經濟戰略的服氣。中國的這些成就,是對中國實力的佩服,是對站在背後的中國經濟體系的佩服,是對毛澤東經濟發展戰略的佩服。歷史才是最好的裁決者。假如中國在1949年以後,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一條自由貿易的道路,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在國際資本的自由競爭下,中國的民族產業和民族工業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也許能依靠低端出口推動數量增長,但是中國不會是今天這樣的強國。那個時代是民族產業蓬勃興起的時代,一個又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誕生,如汽車、機械、重型機械、飛機等;那是一個創新噴發的時代,一個又一個奠定中華民族戰略實力的創新不斷推出,如核武器、人造衛星、中國載人飛船的基礎、雜交水稻等。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在20幾年裡,創造過那麼多的輝煌。發展不是以多少貿易計算,創新不是以多少篇論文衡量。獨立自主不是全球化,自力更生也不是全球化。當然那個時代有探索中的失誤,有失誤導致的損失。那些損失,有沒有對外投資損失的800多億美元多?那個時代我們曾經勒緊褲帶,支援了許多的第三世界國家。這些援助有的改善了中國的戰略環境,有的幫助我們打破了別人對我們的孤立。中國廣交朋友,朋友把中國抬進聯合國。有沒有人,從成本效益的角度,把這些援助和借給別人的數萬億美元低息貸款做一個比較?
放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國怎麼崛起?透過全球化,透過別人的市場,透過將經濟戰略的主動權交給別人,就能崛起?
第五次爭論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推動發軔於拉美諸國繼而蔓延於全世界的爭論。就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的興起。其實,那不是一場真正的爭論,因為反對的一方在這次經濟危機以前幾乎完全被新自由主義的浪潮淹沒。這場爭論,催生並導致了GATT向WTO的轉變,導致了IMF的轉型,導致了全球化。不過30多年來新自由主義除了催生了拉美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還有許許多多的貨幣危機,以及目前這次世界範圍的經濟蕭條外,尚未真正催生一個新強權的產生。
幾百年兩種發展道路的大爭論表明,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的爭論是一個國家經濟戰略的爭論。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需要爭論。擁有真理的人,不怕爭論。沒有前五次爭論,有些國家也許會失去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的歷史機遇。保護主義是後起國家崛起的道路,而自由貿易是世界強權擴張經濟霸權的經濟戰爭的旗幟。歷史上提倡自由貿易的強權們,從自己和別人的歷史,應當深知自由貿易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誤區。為什麼他們還要提倡自由貿易?
美國:在博弈中走向帝國
歷史長河,興衰更替;潮漲潮落,強權疊起。
18世紀70年代末期,一個幾乎沒有歷史的共和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間的那塊大陸的北邊誕生了。在此之前曾經在人類歷史上光彩奪目的許多強權和古代的文明,大部分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煙塵裡。歐洲君主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分分合合,合縱連橫。英法兩霸為了爭奪霸權的歷史接力棒而長期兵刃相向。這個尚不為歐洲君主們看重的國家,在遠離舊大陸的海外孤域開始了自己的崛起過程。歐洲那些有歷史眼光的預言家們,做夢也沒想到,在100多年以後,這個被歐洲的宮廷排斥在外的國家,將成為一個比羅馬帝國、比大英帝國更為強盛的帝國。
在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人類歷史的地平線上崛起了一座新的金字塔,誕生了一個新的帝國。這個帝國憑藉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實力,像拿破崙一樣,自己將帝國的皇冠加冕到自己頭上。
美國是如何在群雄競逐的世界中登上世界權力頂峰的?
在獨立以後的100多年裡,美國透過保護主義的階梯而建造了人類權力場上最大的金字塔。保護主義和擺脫英國的控制是貫穿美國100多年發展歷史的主線。連線這兩條主線的是民族主義。透過保護主義實現經濟的獨立和強大,從而達到“不戰而屈英國”的目的是數代美國人的夢想。美國走向帝國的道路是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