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美國一誕生,就必須與超級大國拔拳相向。
美國在獨立以後,選擇了自由貿易的道路,希望遊弋在大西洋上面的商船能承載美國繁榮的夢想。在這種夢想面前,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部長--漢密爾頓所提出的保護主義的政策,無奈地消逝在自由貿易的沙漠之中。自由貿易的夢想最終被大英帝國皇家艦隊的鐵拳無情地擊碎,美國開始認真考慮保護主義的戰略。與大英帝國的衝突最後導致了美國閉關自守的政策和1812年戰爭。閉關自守和戰爭帶來的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同大英帝國的衝突和民族工業的發展讓過去那些倡導自由貿易的人逐步改變了立場。隨著1812年戰後,英國對美國實施的掠奪性競爭戰略,美國朝野的保護主義的呼聲開始高漲。1816年,美國透過立法,開始實施部分的保護主義政策。1819年美國第一次嚐到了世界經濟危機的寒冷。工業凋敝,失業上升。保護主義的浪潮進一步高漲。在19世紀20年代,美國南北方達成共識,實施了以保護主義為特色的“美國體制”。
1812年戰爭後,美國走上了內向發展的道路,開始了國家崛起的孤獨之旅。美國沒有從歐洲列強和舊式君主那裡尋求自我價值和承認,而是一心一意從實力發展中尋求自己的戰略價值。信奉實力的美國相信,信奉實力的世界,必須以實力去交往。美國在此後的100多年中,專注內向發展,專注綜合實力提升。
從那以後,美國關於發展戰略的爭論,開始為利益集團左右。發展戰略與南北關係交織在一起,與蓄奴和廢奴交織在一起,引發了許多政治危機。這種爭論是導致內戰的原因之一。內戰以後(1860年),美國國內再也沒有倡導自由貿易的強大利益集團。美國從此走上了保護主義道路,開始了把美國推向世界強權的工業革命。
在美國走向帝國的道路上,大英帝國一直是美國經濟獨立的最大威脅,一直試圖在戰略上限制美國的發展。大英帝國對美國進行了數次經濟戰爭。第一次是美國獨立以後開始的自由貿易戰略,到後來英法戰爭中對美國海外貿易的限制。這次禁運徹底打破了美國依靠自由貿易發展自己的想法。第二次是1812年戰爭中對美國的全面封鎖。第三次是1812年戰爭後自由貿易對美國經濟的打擊。第四次是大力介入美國南方和北方關於開放和保護主義的利益爭論,出於國家利益的需要大力支援尋求自由貿易的南部一邊,最後達到分裂美國的目的,並在內戰中站在南部一邊。第五次是內戰以後,英國再次訴求自由貿易的經濟戰略。
面對大英帝國的這些接連不斷的經濟戰爭,美國就實行什麼樣的發展道路開展了激烈的爭論。先是基於理念的意識形態之爭,後是基於利益的利益集團之爭。其間由於利益集團的綁架,導致貿易戰略的幾次偏移,但是從1812年以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是透過保護主義戰勝英國對美國的經濟控制和限制。內戰以後,美國更是實施了長達60年的保護主義,而最終成為世界最先進的經濟實體。
美國透過保護主義,在國家博弈中脫穎而出,成了20世紀的冠軍,向歷史交出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最後成了把大英帝國從帝國寶座上推下來,並取而代之的新的強權。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劍與火,從自由貿易到閉關自守(1775-1808年)(1)
1808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分水嶺,美國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道路。這一年,美國實行了閉關自守的政策。
1776年獨立以後,美國的遭遇頗似20世紀許多新獨立國家的遭遇。大英帝國的戰略和國內對自由貿易的迷信,使舊有的國際分工、舊有的世界秩序,像兩條加在未來巨人身上的鎖鏈。從獨立以後到1808年這30多年間,美國奉行的是自由貿易。藍色的大海把美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帶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英國,再把英國的製成品帶回美國。締造美國的那一代人,有許多熟讀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崇尚自由貿易,希望按照國際分工的原則,把美國建設成一個沒有現代工業的農業國家。美國幾乎沒有試圖建立自己的製造業。
這種自由貿易使獨立後的美國和英國繼續處於世界產業鏈的兩個極端:世界工廠的英國及原材料基地和製成品市場的美國。其間雖然有漢密爾頓提倡保護主義,但是他的超前而孤獨的聲音要在幾十年以後才得到迴響。美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幾乎沒有關稅。假如歷史只根據這30多年來檢驗這種貿易戰略,真理將在自由貿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