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與作戰,調動敵人,制約敵人,把戰爭完全匯入對自己有利的軌道,按照自己的節奏、方式,完全主動地與敵人交戰。人民軍隊之所以無往而不勝,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我的”一套,形成一整套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建立“我的”一套,目的是要掌握主動權。
“我的”一套決不是不管對方的自我表現。而是既要知道自己,更要了解對方,知己知彼。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為紅軍制定的是以游擊戰為主的“我的”一套,後轉變為運動戰為主,贏得了四次反“圍剿”戰役的勝利。抗日戰爭開始時,毛澤東把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反侵略戰爭的“我的”一套。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審視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再次轉換了“我的”一套,將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緊密結合,靈活運用。
齊德學(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你有你的一套,我有我的一套,我的一套包括戰略、戰術作戰中一整套指導原則和作戰方法。它不僅具有機動的靈活性,更有嚴密的科學性。
“各打各的”自然被兵家所樂道,但卻很難實現。毛澤東卻總能賦予它神奇的“功效”。後人發現:毛澤東最善於因敵用兵,對什麼敵人打什麼仗;最善於因地用兵,在什麼地點打什麼仗;最善於因時用兵,在什麼時間打什麼仗;最善於因己用兵,有什麼條件打什麼仗,並最善於擇軍選將,總之,最終他總是打勝仗。
七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4)
有了“我的”一套,就可以制約敵人的一套。你打陣地戰,我打運動戰;你打速決戰,我打持久戰;你打分進合擊,我打誘敵深入;你打到這邊,我打到那邊;你要打,我不打;我要打,你不得不打;你打我時,打不到,摸不著;我打你時,打得準,打得狠。毛澤東的戰爭指導已經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此演繹出一幕幕令人回味無窮的戰爭奇觀。
。。
八 集中兵力 各個殲敵(1)
晚年的毛澤東,依舊對詩文、史籍有著不泯的情懷,也因此留下了眾多別具一格的評點古今人物的文字。諸葛亮被民間神化得滿腹錦囊、呼風喚雨,毛澤東卻對他的分兵持有異議:“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對集中兵力的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的用兵才能,毛澤東則評價甚高,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毛澤東對集中兵力褒獎有加,甚至把它稱作“唯一正確的作戰方法”。毛澤東更是嫻熟運用這一古老原則的大師。他說:“我們的戰略方針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方針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制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
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常情也。古今中外,軍事家大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在戰爭中具體貫徹這一原則,則是一件難事。特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集中兵力更是難上加難。
初涉戰事的毛澤東,對集中兵力雖有朦朧的認識,並無深入的領悟。“八七”會議後,在長沙郊區的沈家大屋裡,湖南省委多次召開會議,討論起義計劃。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長沙領導秋收起義的毛澤東在會上堅持要縮小起義的範圍,反對遍地開花,主張集中力量在湘中暴動,他的理由是:“各縣暴動,力量分散,恐連湘中暴動的計劃也不能實現。”然而,起義的範圍雖然縮小,力量卻沒有集中,分散進攻的起義軍最終遭到了失敗。
集中兵力的奧秘,直到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才真正掌握。
陳力(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井岡山根據地建立後,國民黨軍的“進剿”、“會剿”接踵而來,少則###個團,多則18個團,規模一次比一次大。而紅4軍只有4個團,裝備差,真正有戰鬥力的僅是紅28團、紅31團。為保證紅4軍的生存和發展,毛澤東確定“集中紅軍相機應付當前之敵,反對分兵,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
依靠集中兵力的戰法,毛澤東指揮紅軍屢戰屢勝,連續粉碎國民黨軍的多次進攻。毛澤東得出結論:“我們的經驗,分兵幾乎沒有一次不失敗,集中兵力以擊小於我或等於我或稍大於我之敵,則往往勝利。”
語言質樸無華,內涵卻非常深刻。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毛澤東的戰法。1928年8月,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地和紅4軍發動第一次“會剿”。紅軍利用湘贛兩省敵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