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的矛盾,採用集中兵力,打敵一路的戰法,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由於湖南省委和一部分同志不明瞭當時的形勢,忽視建立根據地中心區域的堅實基礎,在戰略上分兵冒進,結果不僅喪失了對贛敵實施反攻的戰機,反而導致了井岡山根據地大部被敵佔領和第29團的失敗。這就是史稱的“八月失敗”。毛澤東感慨地說:“打仗就如下棋,下錯一著馬上就得輸。”
經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將集中兵力上升到戰略的高度認識,認為這是紅軍戰勝敵人,改變敵我形勢,奪取戰爭主動權的唯一選擇。他說:“被敵逼迫到被動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復主動地位……要完全達到這種目的,集中兵力、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都是必要的條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毛澤東把集中兵力的必要性概括得非常透徹:一是集中兵力可一戰而勝,改變敵進我退的形勢;二是轉入反攻,改變攻守形勢;三能將戰略防禦中的弱者地位,改變為戰役戰鬥中的強者地位。
集中兵力成為紅軍扭轉戰局、轉危為安的法寶。何時集中,如何集中,集中多少,毛澤東胸有成竹,從容排程。
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岡戰鬥,紅軍面對的是趾高氣揚、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王牌第18師。毛澤東集中了紅一方面軍全部主力共4萬人,攻擊其9000人。第二次反“圍剿”的建寧戰鬥,紅軍面對屢遭打擊、驚魂未定、戰鬥力不強的國民黨軍第56師7000人。毛澤東只以紅3軍團在紅12軍主力配合下攻城,以1萬多人的相對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