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之陣迎擊敵軍,雖然英勇悲壯,卻無一不遭受極大損失。
毛澤東是黨內最早覺醒的軍事指揮員。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在起義部隊前委會議上,他斷然主張放棄進攻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農村,尋找落腳點,以儲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從被動中贏得了主動。
在古城會議上,毛澤東作出了向井岡山進軍的決策。在竹海蒼茫、雲霧繚繞的井岡山,毛澤東尋找著後續的答案。
周繼強(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一個在井岡山當了幾十年山大王的朱孔陽,外號朱聾子,不管官府如何清剿,他總有辦法逃脫。他的生存秘訣是: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跑不贏就鑽,鑽不贏就化。毛澤東從中受到啟發,說:我們對付敵人的方法,要看敵人的多少,瞭解敵人的情況。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幹。
最深奧的戰術原則就是這樣被毛澤東用異常通俗的語言一語道破。這一作戰原則在教條主義者看來,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它卻實用有效。
袁德金(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精確闡明瞭作戰中“打”與“走”的辯證關係,也是對消滅敵人、儲存自己的戰爭目的的最好詮釋。“打得贏就打”,主要體現為進攻性,就是在戰役戰鬥中,不放棄任何殲敵時機,主動進攻,速戰速決。“打不贏就走”,則主要體現為流動性,就是不固守一城一地,這裡不好打就到別處打。
1931年6月,蔣介石親自指揮30萬大軍,還特別帶上了英國、日本、德國的軍事顧問,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三次“圍剿”,發誓要在三個月內肅清紅軍,“如不成功則成仁;如不獲勝,自刎首級”。
紅軍只有3萬人,敵強我弱。毛澤東、朱德命令正在分散開展群眾工作的紅軍向興國西北的高興圩集中,以待機破敵。
蔣介石發現紅軍主力行蹤,立刻集中9個師的兵力,分幾路向興國猛撲過來,企圖消滅紅軍主力於贛江東岸。毛澤東避實擊虛,確定了“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決定主力秘密北進,首先奪取富田、新安,然後由西向東橫掃敵人後方聯絡線,迫敵主力回頭,再乘其疲勞“打其可打者”。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七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2)
但國民黨軍兩個主力師卻搶先一步到達富田。毛澤東立即改變計劃,率領主力悄然返回高興圩,繼續待機。
此時,各路國民黨軍已將紅軍壓縮在方圓數十里的狹小地域,形勢異常嚴峻。毛澤東依然以走求主動,以走調戰機,指揮紅軍主力穿越山區,神出鬼沒地從兩路敵軍之間約20公里的空隙跳出包圍圈,突然對實力較弱的國民黨軍第3路進擊軍發起進攻,殲滅其1個旅又一個多營。隨後疾速脫離戰場,奔向良村,再殲敵1個師大部。
良村戰鬥後,紅軍本想乘勝攻佔龍岡,當發現國民黨軍已經在龍岡憑險固守時,毛澤東再次改變決心,以一部兵力佯攻龍岡,造成假象,自己則率領主力繼續東進,在大雨滂沱中突然對黃陂發起了猛烈進攻,再殲敵4 個團。
紅軍三戰三捷,大煞國民黨軍的威風。蔣介石惱羞成怒,命令各路部隊迅速東進,以密集大包圍態勢壓向紅軍,並下令“以東固為中心,縱橫25裡一律平毀,格殺無餘”。
紅軍再次陷入國民黨軍的包圍。毛澤東再次施展了走的戰術,以紅12軍扮主力佯動,將國民黨軍主力牽向東北方向,紅軍主力2萬餘人則秘密向西疾行,又從兩支國民黨軍部隊間約10公里的間隙中跳出了合圍圈,到興國東北的白石、楓邊地區隱蔽休整。
國民黨軍在紅12軍後面翻山越嶺,整整轉了近半個月,方知紅軍主力在興國,只好掉頭西進。此時紅軍主力已經休整完畢,已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一走了之。國民黨軍又撲了一個空。油鹽告絕,糧食困難,人困馬乏,“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國民黨軍再也無法追擊下去了,只好草草收兵。
毛澤東等的就是這樣的機會,他立即要求紅軍主力展開追殲作戰,連打三仗,大量殲滅了敵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三次“圍剿”。
三個月過了,蔣介石當然不能自刎首級,但他卻氣得口吐鮮血,黯然返回了南京。
黃迎旭(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有人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走出來的。”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