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竟誰肅清誰”。這是在二十多年的雙方交戰中,毛澤東第一次向蔣介石發出的進行戰略決戰的戰書。

此刻,解放戰爭已經進入第三年,解放軍總兵力由127萬發展到280多萬,且裝備改善,士氣高昂,不但能打大規模運動戰,而且能打大規模攻堅戰。國民黨雖然還統治著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在長江以北地區還有174萬部隊,但內部已經空虛,士氣低落。毛澤東以驚人的膽略,抓住時機,毫不猶豫地指揮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展開了氣勢磅礴的戰略決戰。首戰方向指向了東北。

在長江以北地區有東北、華北、中原、西北和華東國民黨軍五大集團。如首戰華北,則可能遭到東北、華東國民黨軍兩面夾擊;如果首戰華東,則可能促使東北、華北的國民黨軍迅速收縮南撤,加強華中。而東北戰場,解放軍總兵力已達100萬,國民黨軍只有55萬,又被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的地區。首先將東北國民黨軍殲滅,就使東北成為解放全國的戰略大後方。因此,毛澤東指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葉劍英元帥說:確定戰略決戰首先從東北開始,“是毛澤東同志宏圖大略全域性在胸投下的一著好棋子”。

黃迎旭(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他要東北野戰軍“關門打狗”,將首戰目標確定為連線東北、華北的北寧鐵路上這個咽喉要地——錦州。取得錦州,就關上了東北的南大門。同時,他指示華北野戰軍在平綏鐵路沿線發起攻勢,牽制華北國民黨軍,支援與配合東北野戰軍進行決戰。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野戰軍主力秘密南下,迅速切斷北寧鐵路,包圍錦州。

蔣介石驚恐不已,急忙拼湊兵力組成東進集團和西進集團,從錦西和瀋陽同時增援錦州。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對同時迎戰數路國民黨軍重兵集團,感到把握不大,建議放棄北寧路作戰,回師進攻長春。在此決戰決勝時刻,毛澤東的決心如鋼似鐵,堅決否定了回師打長春的建議,指示東北野戰軍必須堅定不移地攻佔錦州,掌握戰役主動權。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十八 審時度勢 決戰決勝(2)

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僅用31個小時,就攻克錦州,全殲國民黨軍範漢傑集團約10萬人,徹底封閉了東北的南大門,將東北和華北的國民黨軍徹底分割開來。範漢傑被俘後,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

錦州攻克,東北的國民黨軍就從心理上被摧垮了,被困於長春的國民黨軍10萬部隊放下武器,長春和平解放。蔣介石不得不下令從東北總撤退。可惜這個決定太晚了,在國民黨軍西進兵團奪路突圍時,東北野戰軍迅速將其合圍在遼西平原,激戰2天,包括國民黨軍五大主力新1軍、新6軍在內的10餘萬精銳就地被殲。指揮官廖耀湘束手就擒。

隨後,東北野戰軍兵分兩路,猛撲瀋陽、營口。11月2日,瀋陽、營口解放。遼瀋戰役結束,東北全境解放。遼瀋戰役共殲國民黨軍萬餘人。

當遼瀋戰役激戰猶酣時,毛澤東已在思考與部署著決定中國命運的另一場大決戰。另一戰略決戰在中原戰場拉開了帷幕。

遼瀋戰役後,蔣介石精心制定了徐蚌會戰計劃,決定集中徐州、華中兩大戰區主力,以徐州為中心,西起碭山,東至連雲港,北起臨城,南至蚌埠,依託隴海、津浦兩條鐵路,與解放軍進行孤注一擲的決戰。

與遼瀋戰役不同,在中原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兵力不佔任何優勢。徐州國民黨軍劉峙集團擁有60餘萬兵力,加上戰役發起後的增援部隊,投入作戰的兵力達80多萬人。而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及地方部隊總兵力為60多萬人,裝備更是差距很大。60萬對80萬。在這種情況下決戰,毛澤東確定戰役的方針是:首先集中華東野戰軍主力吃掉位於新安鎮的黃百韜兵團,以此調動牽制國民黨軍,形成包圍徐州、兵臨江淮之勢;同時以中原野戰軍攻佔徐州、蚌埠間的戰略樞紐宿縣,封閉徐州國民黨軍陸上通道,將劉峙集團分割成幾塊,再各個予以殲滅。

11月6日,解放軍發起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三路南下,將黃百韜兵團包圍於碾莊地區。激戰至22日; 全殲其10餘萬人,黃百韜被擊斃。

在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時,毛澤東指示中原野戰軍攻克了宿縣,還將來援的國民黨軍黃維兵團10萬多人合圍於雙堆集地區。中原戰場的國民黨軍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