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在徐州、蚌埠、雙堆集三塊互不相連的地域。
蔣介石此刻已失去了在徐蚌地區與解放軍決戰的勇氣,命令徐州的國民黨軍棄城西進,同黃維兵團會合,共同撤向淮河以南。徐州的國民黨軍3個兵團27萬人馬在杜聿明指揮下,蜂擁西逃。華東野戰軍多路追擊,迂迴攔擊,將之合圍於陳官莊地區。
袁德金(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至此,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各包圍了國民黨軍一個戰鬥力較強的重兵集團。而蔣介石從各個戰場緊急調兵增援,其中李延年、劉汝明兵團距黃維兵團只有70公里。解放軍不具備同時殲滅各部敵人的力量,而如拖延時日,將陷入被動。淮海戰役總前委確定,集中兵力首先殲滅黃維兵團,同時圍住杜聿明集團,阻擊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劉伯承將這一方針稱作:“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
12月12日,解放軍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激戰三日,將其全殲,生俘黃維。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見狀,倉皇退回淮河以南。
至此,中原戰場只剩下了被圍於陳官莊的杜聿明集團。而杜聿明集團此刻已經是飢寒交迫,四面楚歌,官兵大批投誠,部隊士氣全無。
但此刻毛澤東卻下令,部隊轉入休整,對杜聿明集團暫不做最後的攻擊。戰略決戰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已經發起。毛澤東要利用杜聿明集團,拖住華北傅作義集團,再做一篇大文章。
東北國民黨軍全軍覆沒,中原國民黨軍則陷入重圍,傅作義已失去南北依託,是南撤江南還是西去綏遠老家,左右彷徨。他將部隊擺成一字長蛇陣,準備能守則守,不能守則迅速撤退。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十八 審時度勢 決戰決勝(3)
華國富(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傅作義集團共有50多萬部隊,華北解放軍兵力為46萬人,難以獨自殲滅敵人。毛澤東調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協同華北野戰軍將傅作義集團就地消滅。但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必須穩住傅作義集團,爭取時間使得東北野戰軍入關完成戰役展開。
為此,毛澤東作起了瞞天過海的大文章。他命令華北第1兵團停攻太原,第3兵團撤圍歸綏,不給傅作義施加更多壓力。同時命令東北野戰軍提前迅速秘密入關,並指示新華社不斷播發東北野戰軍慶功、祝捷活動訊息,製造東北野戰軍正在休整的假象。
在完成這一切後,毛澤東猶嫌不足,又下出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好棋,令華北第3兵團向張家口發起進攻,威脅其西撤的主要通道,吸引北平之敵出援。傅作義果然派出了其嫡系第35軍乘車馳援。毛澤東立即走出第二招狠棋,命令華北第2 兵團和東北先遣兵團雙箭齊發,截斷平綏路,威脅北平。
傅作義發現東北野戰軍已經入關,大驚失色,急令其“第35軍返回北平。但當該軍回返到新保安時,被神速趕到的華北第2兵團重重包圍。與此同時,華北第3兵團包圍張家口,東北先遣兵團攻佔密雲、康莊和懷來,從而將平綏鐵路沿線的國民黨軍分割包圍,斬斷了傅作義的一字長蛇陣。
溫瑞茂(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戰役剛剛發起,解放軍就贏得了主動權,但這種主動權尚不穩固。東北野戰軍主力這時仍在入關開進之中,距平津地區尚有數天的路程。而國民黨軍依舊控制塘沽,仍有從海上逃跑的可能。
戰局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為了穩住傅作義集團,毛澤東在命令淮海戰場暫停進攻杜聿明集團的同時,指示平津戰場兩個星期之內對新保安、張家口之敵圍而不打,對北平、天津、通縣之敵隔而不圍,只作戰略包圍,不做戰役包圍。待東北野戰軍主力完成戰役展開,再各個殲敵。
姚有志(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原部長、博士生導師)這就是戰爭指導中的胸有成竹、料敵如神。葉劍英元帥評價說:“‘兵貴神速’和‘出敵不意’的軍事原則,為一般軍事家所熟知。但毛澤東同志運用之妙,卻超乎尋常。‘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的作戰方針,以及延緩華東戰場對杜聿明集團殘部最後殲滅部署的指示,則更是表現了軍事指揮上的高度藝術。”
戰役的程序完全按照毛澤東設計的軌道發展。東北野戰軍加速開進,至12月20日,全部到達指定位置,完成對北平、天津的戰略包圍。當傅作義清醒過來時,他的部隊已經由驚弓之鳥變為籠中之鳥,被解放軍分割包圍於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個地區,欲逃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