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ǎ閡宰鼙�Φ�44%約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攻擊濟南;以總兵力的56%約18萬人組成打援、阻援集團,準備迎擊國民黨軍援兵。

9月16日,解放軍發起濟南戰役。攻城部隊奮勇前進,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堡壘防線,經過8晝夜激戰,攻克濟南。

國民黨軍援兵3個兵團察覺到解放軍阻援、打援集團兵力雄厚,且嚴陣以待,遂步履蹣跚,行動遲緩,始終未敢靠近解放軍既設陣地。

濟南戰役“闖關”成功,毛澤東興奮異常。他親自修改新華社社論,寫道:“這是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

外國人也看清楚了這一點。美聯社發表評論說:“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姜鐵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濟南戰役的勝利,不但標誌著解放軍已經徹底解決了大城市的攻堅作戰問題,而且標誌著蔣介石“守點必援,爭面固點”的戰略徹底破產。失去了最後的據點——大城市,他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根基已經徹底動搖,他在軍事上再也拿不出任何新的招數挽救蔣家王朝覆沒的命運。

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莊重地宣佈:從1927年到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在鄉村,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並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

人民解放軍展開解放全中國的戰略大進軍。這時毛澤東的作戰指導思想不再是圍城打援、攻城殲援,而是直接把作戰的矛頭指向了大城市,“先佔城市,後佔鄉村”,最快最有效地消滅敵人,加速中國革命最後勝利的到來。

中國革命戰爭從爭奪城市的武裝起義發端,又以最終奪取城市而告終。城市的爭奪濃縮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畫卷,也折射出人民軍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歷史輪迴,而是中國歷史地覆天翻的鉅變。

從圍三闕一到圍城打援,從攻城阻援到攻城殲援;虎視城市,卻不進攻城市;圍攻城市,卻意在打援。也許套用一句古老的成語可以說明毛澤東的這種戰法:“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毛澤東以城市為軸心,做出了一篇篇大文章,寫就了一部璀璨奪目的軍事謀略史,也寫出了一部偉大的中國革命戰爭史。

。 想看書來

十八 審時度勢 決戰決勝(1)

西柏坡,太行山麓的一個小山村。1948年5月27日毛澤東來到這裡,西柏坡成了中國革命“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1948年9月,毛澤東在這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宣佈:“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正規軍五百個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國民黨”。就在這次會議召開前的一個月,蔣介石為挽救敗局也在南京宣佈了他的新戰略:“在東北求穩定,在華北求鞏固,在西北阻匪擴張”,置作戰重心於中原地區,擴軍150萬,使總兵力達到500萬。

兩種決策,兩個建軍500萬。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戰略決戰從此開始。

決戰,是戰爭雙方集中全部力量進行決定勝負的交戰。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的原則是:“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毛澤東反對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進行戰略決戰,卻堅決主張進行有利條件下的戰役決戰,不容許有絲毫的消極。他認為,只有透過無數戰役上的有利決戰,方能逐步改變力量對比上敵強我弱的狀況,為最後的戰略決戰創造條件。解放戰爭開始後,這些原則被毛澤東全部運用到戰爭指導之中。

內戰爆發之初,蔣介石握有幾百萬大軍,並且有相當數量的美式裝備,誇口三個月消滅共產黨軍隊。毛澤東則以柔克剛,指揮解放軍避開與國民黨軍在重要城市和交通線上進行戰略決戰,而是在精心選擇的戰場上與之進行戰役戰鬥的決戰。

內戰過去近兩年,到1948年4月,蔣介石再次誇口要在6個月內肅清黃河以南的解放軍。毛澤東依舊從容不迫,指揮解放軍連續取得了豫東戰役、津浦路中段戰役、晉中戰役、襄樊戰役和保北、冀東戰役的勝利,使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變。

趙一平(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五路大捷後,毛澤東想起了蔣介石三個月前的狂語,在新華社的社論中加寫上一段話:“三個月過去了”,“還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要滿六個月,我們倒要看一看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