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毛澤東看到,如果不給東北的國民黨軍以最有力的打擊,在政治上就不可能爭取到有利態勢下的停戰,更不可能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他指示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應盡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犧牲,保衛戰略要地”,四平一戰的意義決不在於一城一地,它牽動影響著全域性。

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東北戰場的國共精銳部隊悉數上陣,在四平地區進行了1個月的激烈爭奪戰。東北民主聯軍依託工事,頑強抗擊國民黨軍在飛機、重炮、坦克支援下的輪番進攻,殲其1萬餘人,挫敗了蔣介石獨佔東北的企圖。

蔣介石的氣焰不再那樣囂張,他被迫回到談判桌上。四平苦戰,儘管被毛澤東稱為“一時特殊條件”下的作戰,不能作為“一般的戰略方針”。但正如毛澤東戰前估計的一樣,四平保衛戰在政治上換來了東北戰場從6月到10月四個月的實際停戰局面。

如何處理好殲敵與攻地的關係,1946年9月16日,在這個窯洞中,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黨內指示,明確指出:“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

溫瑞茂(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從此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基本作戰指導原則。毛澤東用一個非常通俗的比喻來解釋這一作戰原則:一個人揹著裝滿金銀財寶的包袱趕路時遇到了強盜。如果他揹著包袱與強盜對打,不但打不贏,甚至會被打死,財寶也會丟掉。如果他扔掉包袱,就會動作靈活,打敗了強盜,也就保住包袱。毛澤東所確定的作戰原則,就是把包袱扔給蔣介石,讓解放軍痛打對手。

毛澤東扔掉了包袱,蔣介石卻接過了包袱,而且洋洋得意地背到了身上。他說:“現代作戰最要緊的莫過於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解放軍的“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無論如何集中兵力,負隅頑抗,始終不能掌握任何重要的據點,不能佔據任何重要的城市”。因此,他把打通交通線和佔領城市作為進攻的主要目標,指揮國民黨軍瘋狂地爭奪城市,炫耀戰果,儘管這種“戰果”水分太大。

江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要穩固地佔領城市,就必須有充足的守備兵力。劉伯承當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任何一種軍事學說都強調,守備兵力必須大大地少於機動兵力,但蔣介石要獨裁,要壓迫人民,就一定要加強守備兵力,其結果必然是顧此失彼,這是蔣介石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他的包袱“背得越多,他就越重,就越走不動”。

十三 殲敵為主 略地次之(3)

國民黨軍佔領張家口後,氣焰極其囂張,企圖一舉蕩平華北。然而,隨著需要守備的城市、據點和交通線不斷增多,其本來擁有的絕對兵力優勢在逐步分散中不斷減弱,到了1946年底,可用以機動作戰的部隊已經不足其總兵力的一半。

而晉察冀軍區部隊則經過動員新兵和整編部隊,總兵力達到24萬人。雖然丟失縣市40多個,但部隊開始確立集中兵力打運動戰、殲滅戰的思想,輕裝上陣,因而能夠放手作戰,殲滅敵人。

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晉察冀部隊連續發動易縣、滿城戰役和保定以南戰役,共殲敵2萬餘人,初步穩定了戰局。

毛澤東充分肯定晉察冀部隊的戰績,同時指示:要進一步確立運動戰的指導思想,“大踏步進退,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實行“完全主動”的作戰。據此,晉察冀軍區集中野戰軍主力,靈活自如地捕捉戰機,各個殲滅分散孤立之敵,連續發動了正太戰役、青滄戰役、保北戰役,三戰三捷,殲敵萬餘人,徹底扭轉戰局。

姜鐵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毛澤東所強調的“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行完全主動的作戰。他強調:放棄城市和地盤時,要有利於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而不是無代價放棄;要邊打邊撤,而不是一瀉千里;要有選擇的放棄,在放棄中保持野戰軍機動作戰所必需的迴旋餘地,創造戰場。有打有放,打放自如,毛澤東精確地把握了其中的尺度。

於是,戰局在毛澤東的有效掌控下,出現了令人驚異的變化。全面內戰爆發後的頭4個月,國民黨軍佔領153座城市,解放軍殲敵32個旅,平均喪失座城市殲滅敵人1個旅。國民黨軍投入進攻的總兵力209個旅,其中一線攻擊兵力最多時117個旅。雖然總體兵力仍佔優勢,但隨著其深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