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陳力(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離開閩西,鞏固閩西”,聽起來似乎非常矛盾,但毛澤東說:“敵軍的注意力總是向著主力紅軍所在地,拋開主力紅軍不顧而專向根據地,是很少這種事情的”。充分利用紅軍機動作戰的特長,以我動帶敵動,進而殲滅敵人,鞏固蘇區,這是毛澤東早期指揮紅軍粉碎國民黨軍“會剿”、“圍剿”的重要作戰指揮原則。

果如毛澤東所料,國民黨江西“會剿”部隊很快退出閩西,跟著紅軍進入贛南。離開蘇區,就意味要暫時放棄蘇區,必然帶來蘇區政權建設和人民財產的損失。這種代價,毛澤東也非常痛惜。但為了奪取最後勝利又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些犧牲。

到1930年10月,紅軍已經在贛南閩西站穩腳跟,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建立起當時全國紅軍最大的戰略區。紅一方面軍此刻也發展到9個軍4萬餘人,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家業大了,東西多了,力量強了,自然使得許多幹部產生了新的想法。當國民黨軍開始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大規模“圍剿”時,毛澤東剛剛提出“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立即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褚銀(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黨內和軍內,一部分人只想進攻,把暫時的退卻稱作 “保守路線”;地方幹部則對紅軍已經擁有4萬雄兵,在敵人進攻時卻不戰而退,使蘇區遭受損失議論紛紛。而蘇區的群眾則擔心紅軍走後,敵人殘酷劫掠,對紅軍的退卻怨氣很大。

毛澤東後來感慨地說:戰略退卻,在幹部和人民還沒有經驗時……說服幹部和人民的問題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為統一認識,他做了大量“深入艱苦”的說服工作。

黃迎旭(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我們看到毛澤東這樣總結:“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恢復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時地打爛些罈罈罐罐,就要使全體人民長期地打爛罈罈罐罐。懼怕一時的不良的政治影響,就要以長期的不良影響做代價”。

毛澤東暫時說服了大家,但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是毛澤東精心導演的反“圍剿”作戰結果。紅軍暫時放棄了部分土地,卻贏得了行動的高度自由,創造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有利戰機。紅軍最終不但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剿”,而且乘勝反攻,恢復失地,還擴大了蘇區。蘇區幹部笑逐顏開,蘇區群眾怨氣頓消。在此後進行的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中,再也沒有出現幹部群眾反對紅軍誘敵深入的情況。

但到迎擊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時,“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的執行者卻主張“禦敵人於國門之外”,指揮紅軍“分兵把守”,死頂硬擋優勢敵人的猛烈進攻,結果不僅紅軍遭受重大損失,而且丟失了中央蘇區。

十三 殲敵為主 略地次之(2)

支紹曾(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毛澤東後來總結這段歷史時,寫道:“睡眠和休息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麼蠢人,不知此理,拒絕睡覺,他明天就沒有精神了,這是蝕本生意。我們在敵人第五次‘圍剿’時期的蝕本正因為這一點。不願意喪失一部分土地,結果喪失了全部土地。”

徐焰(國防大學戰略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必須指出的是,毛澤東並不是不分時間地點一味地反對守地或略地。在必要的時刻,從政治上和戰略上的有利地位考慮,他不僅不反對爭奪地盤,而且要求堅決地爭奪地盤。特別是那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地區,更是高度重視,全力經營。

東北地區,白山黑水,背靠蘇聯,西南與華北接壤,南與山東隔海相望。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毛澤東高度重視。在抗戰勝利前夕召開的中共七大期間,他指出:如果我們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抗戰勝利後,為經營東北,在短短的四個月中,中共中央派出4名政治局委員、20名中央委員與候補委員到東北工作。中央軍委先後抽調11萬主力部隊和可以組建100個團的幹部,晝夜兼程挺進東北。

蔣介石同樣非常看重東北。在駐華美軍幫助下,國民黨軍25萬多精銳部隊開進東北,拋開“停戰協議”,不顧一切,沿鐵路線向北猛烈攻擊。蔣介石要用軍事進攻的勝利逼中共在政治上屈服。

華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