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退求其次,尋求首先向東,然後再向東北發展。仔細研究國民黨軍的部署後,毛澤東建議:紅軍以一部主力出敵不意,兵出閩南,直下漳州、泉州,“調動敵人,求得戰爭,展開時局”。時任蘇區中央局書記的周恩來立即召開會議,採納了毛澤東的建議,決定由毛澤東率紅1軍團、紅5軍團遠征閩南。

閩南只有國民黨雜牌軍張貞部一個師,且戰鬥力不強。紅軍所向披靡,順利打下了漳州,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師大部,繳獲大批裝備、物資,還捎上兩架飛機。這一仗不但解決了中央蘇區的財政、物資困難,並且開啟了戰局。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歷盡艱辛,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勝利結束了二萬五千里長徵,並與紅15軍團會師,開始建立西北革命大本營。

完成長征的紅軍,並沒有擺脫危險。蔣介石調集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和西北地方軍閥,從四面八方壓向陝甘蘇區。

當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紅軍主力大舉東渡黃河,不是“以鞏固中求發展”,而是“以發展求鞏固”。

周繼強(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毛澤東的主張,當時在黨內引起了一場爭論。一些同志主張,紅軍應該以鞏固陝甘蘇區為主,逐步向渭水以北地區發展。但毛澤東堅決反對。因為面對優勢的敵人,只有1萬多兵力的紅軍很難鞏固陝甘蘇區。只有以攻為守,以發展求鞏固,方能穩固陝甘蘇區,發展陝甘蘇區。

1936年2月,黃河岸邊,漫天飛雪,毛澤東吟誦了豪邁的詞章——《沁園春·雪》,率部以“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魄,邁上了東征的新路。歷時75天的東征作戰,戰果輝煌。紅軍消滅敵人7個團,擴大了新兵8000多人,籌款30餘萬元,並且迫使“進剿”陝甘蘇區的晉綏軍撤回山西,鞏固了陝甘蘇區。

東征回師,毛澤東又將目光投向了西面。1936年5月,彭德懷指揮紅一方面軍主力發起西征作戰,在陝甘寧三省邊界開闢出縱橫各200餘公里的新區;為策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

褚銀(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無論是東征,還是西征,毛澤東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爭取空間,積蓄力量,為將來的大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他圓滿達到了這一目的,經過東征、西征,紅軍建立起擁有200萬人口、約13萬平方公里的陝甘寧蘇區。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因此穩固地奠基西北,迎來新的大發展時期。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陝甘寧邊區“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樞紐,中國革命一個起承轉合點”。

全國抗戰爆發後,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成為持久抗戰的重要原則,毛澤東在發表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中指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應該根本避免進行賭國家命運的戰略決戰。而“不決戰就須放棄土地,這是沒有疑問的,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只好勇敢地放棄。這是以土地換時間的正確的政策。”這一戰略,指導中國抗戰度過了漫長歲月,迎來了中華民族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第一次偉大勝利。

十一 創造戰場 空間制勝(3)

抗日戰爭剛一結束,國民黨軍就大舉運兵北上,而山東解放區地處中原、華北之間,津浦鐵路穿境而過,是國民黨軍北上平津的必經之路。

毛澤東高度重視山東戰場,特別看中津浦鐵路這條南北交通大動脈,指示山東野戰軍立即截斷徐州至濟南段交通,“必須將佔領地段向南北擴充套件,創造出打運動戰的戰場”。

山東野戰軍以爭取先機、開闢戰場、待機殲敵為方針,發起津浦路(徐濟段)戰役,向南北猛烈擴張,控制了鐵路沿線大片土地,進而在運動戰中殲滅國民黨軍1個軍部及所屬3個師。

國民黨軍的北進遭到阻滯,蔣介石暴跳如雷,立即大舉增兵津浦路沿線地區。毛澤東洞察秋毫,再次指示山東野戰軍:“為準備戰勝必然要來的大舉進攻,除集中與整訓部隊外,必須創造更廣闊的戰場,向南北擴充套件”解放區,拔除敵人據點,發動群眾,把“創造戰場的任務當作戰略任務”。

山東野戰軍繼續進攻,包圍臨城,攻克滕縣,猛烈反擊進攻魯南解放區之敵,不但遲滯了國民黨軍運兵北上的計劃,而且為以後進行運動作戰開闢出寬闊戰場。

對毛澤東來說,戰場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主觀能動的、因敵而變的、可以發揮創造的作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