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當國共兩軍在中原戰場往復拉鋸,處於僵持狀態時,為打破僵局,毛澤東決定:以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率3個主力縱隊,渡江南進,直下閩浙贛,把戰爭引向國民黨軍的深遠後方。他要“變江南為中原,變中原為華北”,進一步擴充套件人民解放軍的作戰空間,創造新的戰場,調動國民黨軍精銳部隊回援,奪取勝利。
粟裕堅決執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指示,率部進入濮陽整訓。他知道大量消滅敵人是黨中央、毛主席的目的。他認為:分兵渡江南進開闢新的戰場,不如集中全部力量在中原戰場與國民黨軍較量,打大的殲滅戰,較有把握。粟裕以對革命事業的坦誠之心,將自己的意見“斗膽直呈”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並與陳毅親赴河北阜平城南莊,向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作當面陳述。
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經過認真研究,重新作出決定:粟裕部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力量在中原戰場與國民黨軍打大仗,儘可能多地將國民黨軍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地區。
姜鐵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決策,它直接影響到了解放戰爭的程序。毛澤東曾導演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創造戰略進攻戰場的驚世之舉。而此刻則果斷放棄渡江南進計劃,決定與國民黨軍決戰中原。一進一收,雖然方式各異,而最終目的則完全相同,那就是以最有效的方法,創造最有利的戰場,最大限度地消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粟裕直陳己見,毛澤東從善如流,將帥協謀,在這一決策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戰爭的程序完全按照毛澤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