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作風應立即改進。”(新華網)
據悉,醫患矛盾層出不窮,已經引起了“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關注。醫患關係已成為社會問題。“其實糾紛完全可以避免,只要醫方和患方能相互信任,做好溝通。”中山市醫學會負責人黃丹平說,“醫生和患者,本來共同面對的敵人是疾病。”黃丹平對現今醫患關係的緊張狀況深表憂慮。
(2)坦誠相待是建立互信的前提。
互信是團隊與社會和諧的基礎,而建立互信首先就要消除偏見,坦誠待人。特別是政府和政府官員更要與百姓坦誠相見,建立互信,做實踐契約精神的模範。建立互信,首先彼此要進行有效的溝通。互信的基礎是坦誠。人們之間進行交往,坦誠相待,有效溝通,才做得到互信。
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透過建立“寄語市長”、“市長信箱”網路平臺,開展黨員“走在群眾中,幹在群眾前,享受在群眾後”主題實踐活動,建立黨員、公務員、人民代表、政協委員“走門串戶,聯絡群眾”等制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揚州市的一位官員深有感觸地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構建政府與群眾的新型互信關係。“群眾是我們的力量之源!”“寄語市長”欄目剛開通時,70%至80%是批評性意見,現在80%至90%是具體的建議。透過這個視窗,目前平均每月收到各類來言1000多條、來信300多份,市政府現已收到百姓建議12萬多條。在市民與政府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樑。
國家和江蘇省有關部門的抽樣調查表明,揚州市民對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滿意率、對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滿意率、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都在96%以上。近幾年,揚州經濟以年均152%的速度平穩增長,並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市等多項榮譽,還獲得了全球人居領域最高獎——聯合國人居環境獎。
揚州市政府的有關領導認為,這一切都是老百姓支援的結果,“是各級政府著力構建與百姓新型互信關係的結果”。
“現在有些地方的幹部很委屈,經濟搞上去了,老百姓也有錢了,但‘罵娘’的人還是不少。”一位政府官員認為,這與老百姓的利益訴求沒有渠道表達有很大關係。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官員要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因此政府作決策、辦事情,一定要充分聽取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意見,統籌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只有這樣,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夠獲得堅實的基礎。和諧社會應當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融洽的社會。所以,只有溝通人心,才能和睦相處;只有溝通人心,才能形成力量。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彼此之間以及政府和百姓之間的互信、互諒、互補、互助、互愛,是社會關係和諧的重中之重。
互信:像相信自己一樣相信別人(3)
構建和諧社會,關鍵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彼此坦誠相見,彼此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夠消除偏見,消除矛盾,實現團隊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3)信任是對一個人最好的讚美。
英國作家喬治·麥克唐納說:“信任是比愛更美好的讚美。”建立互信是實踐契約精神的一個最基礎的行為表現。失去了信任,不僅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無法和諧相處,即便是家人之間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甚至釀成悲劇。
我在《讀者》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致命的懷疑》,裡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學校高三要求住宿,母親幫男孩辦理好住宿手續後離開時忘記了拿包。男孩晚上送包給母親時,母親拿到包後還清點了裡面的東西和錢。男孩為此心裡感到非常地不滿,他藉口晚上還有晚自習告別了母親。半夜,母親接到校長親自打來的電話,原來她的兒子自殺了。男孩自殺前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媽媽竟然在我把包送回去之後,看了看裡面的卡,還數了裡面的錢,她竟然不相信我!世界上最疼我的人,我最愛的媽媽竟然都不相信我!我不知道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意思!
信任與愛同樣重要!特別是對於身邊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一個人信任自己所愛的人,必然會獲得同樣的愛和信任。一個人信任自己身邊的人,作為回報,他必然會獲得別人的信任。信任是建立契約的基礎,也是契約精神能夠持續存在的基礎。
在社會中,人們之間需要建立互信,政府、政府官員和群眾之間也應該建立互信。因為只有互信,我們才能夠實現團隊和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才能真正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