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真田氏。
北條氏政先後與在奧州迅速躥起的戰國大名伊達政宗以及德川家康結盟,並迎取家康之女督姬為其繼承人氏直的夫人,就此,廣大的東海、關東、奧羽地區聯成一片,對正在謀奪天下的豐臣秀吉造成很大威脅。於是秀吉在用外交手段降伏了德川家康以後,就於天正十四年(1586年)以太政大臣的名義,釋出了《關東?奧兩國總無事令》,即命令以關東的後北條氏、奧州的伊達氏和羽州的最上氏為首的東方各諸侯,不得隨意開戰,侵攻他人領土。
豐臣秀吉當時正準備九州出陣,所以對於東方諸侯,暫且使用威嚇策略。可笑北條氏政以為天下六分之一的領土已在手中,又有堅不可摧的小田原城,與德川氏、伊達氏的聯盟牢不可破,竟然把秀吉的警告當成耳旁風。就在這種形勢下,天正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三日,“名胡桃城奪取事件”發生了。
且說北條氏康的第三個兒子、北條氏政的弟弟氏邦,時為武藏國缽形城主,其家臣豬俁範直奇襲名胡桃城,真田方守將鈴木重則城破後自殺。這一事件,成為豐臣秀吉小田原出陣的直接藉口。
●小田原評定
天正十七年(1589年)十二月十日,豐臣秀吉在聚樂第大會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勝等有力大名,隨即召開東征軍事會議。最終的佈置如下:
首先,伊賀以東的東海道諸將,以近江、美濃之兵為主力,沿東海而上直取小田原城,先陣為德川家康;其次,中國、四國地區的諸侯,包括紀伊、伊勢的水軍,沿東海道海岸指向伊豆和相模;第三路,越後、信濃之兵,從東山道經上野、武藏南下,稱為“北陸支隊”,總大將為前田利家和上杉景勝。以當年二月一日到三月一日為出陣日期,以長束正家為兵糧奉行,準備軍糧二十萬石,並用黃金兩萬枚從伊勢、尾張、三河、遠江、駿河諸國收購糧草隨時補充。
此次小田原征伐,聯軍兵力統計為:德川氏先陣三萬人,沿東海道而上的豐臣秀吉本隊十四萬,水軍一萬,北陸支隊三萬五千,另外東海道諸城守軍一萬餘——總兵力竟高達二十二萬之眾,對外號稱三十萬!這是戰國百餘年間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強大軍勢。其實以豐臣秀吉當時的實力,三分日本有其二,根本不用動員半數兵力就可以平定關東。但是一來秀吉習慣以強大軍勢或者驚人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二來也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有如天神一般的強大威勢。可惜,俏眉眼做給瞎子看,北條氏政根本不是那種有頭腦、有眼光的人,仍然頑固地梗著脖子,不肯降服。
當然,終歸也有知情識趣的人存在。豐臣秀吉所以叫與北條氏有姻親關係的德川家康為先陣,正是想試探家康之心。且說出陣前的正月三日,家康主動把第三子長丸送到了大坂城做人質,秀吉心花怒放,立刻親自給長丸舉行了元服儀式,並賜一個“秀”字——這就是後來的德川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
大軍進處,原本還在觀望風色的各路諸侯紛紛前來會合,到了天正十八年(1590年)四月,豐臣氏大軍團團包圍了小田原城,等到六月,一直以來桀驁不馴的奧州大名,同時也是後北條方另一位重要盟友的伊達政宗也終於南下參陣,身穿死服,親自覲見豐臣秀吉。
那麼,防守方的後北條氏又究竟是怎麼打算的呢?當時北條氏政已經退位隱居,躲至幕後,後北條氏名義上的家督乃是其子氏直,氏直下達總動員令,得兵三萬五千,再加上友軍兩萬餘,總兵力也達到了五萬六千。如果純從數字方面考慮的話,用五萬重兵防護堅城,沒有三五十萬兵馬確實難以攻克。然而,天下大勢已經完全變更,軍隊的編組也與戰國時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後北條氏採取兵農不分政策,所謂的五萬六千兵馬,是盡數蒐集領內十五歲到七十歲之男子,免除部分勞役和年貢的結果,也就是說,相當多是少經戰陣的農民;而豐臣秀吉的直屬部隊,因為兵農分離和刀狩等政策,正從臨時義務兵向職業兵轉化中。用五萬民兵對抗二十萬職業軍人,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裡要提到“小田原評定”,本來這種每月兩回的重臣評定,乃是後北條氏獨創的先進會議制度,然而這一名詞,後世卻成為“久拖不決的會議”的代名詞。因應豐臣秀吉來攻的重要評定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天正十六年(1588年)五月,商討臣從還是敵對的問題;第二次,天正十八年(1590年)正月,商討籠城還是出陣的問題;第三次,同年六月,商討降伏還是決戰的問題。
第二次評定的時候,主張籠城的乃是重臣松田憲秀,主張全軍出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