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一乘谷洶湧殺來的朝倉援軍。在西近江豪族朽木信濃守元綱的協助下,織田大軍沿琵琶湖西岸,經朽木谷城折往西南,終於在三十日順利迴歸京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崎退兵”。

五月十九日,織田信長僅率從者十人離開京都,翻山越嶺迴歸本城岐阜,途中遭遇刺客,幾乎喪命。此時近江的局勢一片混亂,朝倉、淺井聯軍分道南下,流亡伊賀的六角義賢、義治父子也煽動江南諸郡爆發國人一揆。京都東面急報頻傳,而西面的三好氏也大有混水摸魚,捲土重來之勢。

當年六月,織田信長整備濃尾勢三國大軍,動員了一萬五千人馬,並要求德川家康親統五千三河兵趕來會合,浩浩蕩蕩重新殺入南部近江,以救援本方困守的幾座孤城。叛亂陸續被平定,六月二十一日,信長到達淺井氏本城小谷南方不遠的虎御前山,他命令士兵放火焚燒附近村莊田地,意圖誘出淺井軍主力與自己決戰。淺井長政固守不出,同時派快馬前往一乘谷,要求朝倉氏出兵增援。

織田信長不敢遽攻堅城小谷,於是轉道南下,攻擊要隘橫山城。橫山位於小谷與淺井氏重鎮佐和山城之間,只要攻克橫山,就如同往敵人的心臟部位插入一柄尖刀,淺井勢即便不因此元氣大傷,也無法再輕易南下騷擾京都附近地區了。六月二十三日,織田軍團團包圍了橫山城,次日,越前八千援軍終於趕到了小谷城北方,著名的姊川合戰就此拉開序幕。

秭川發源於伊吹山地,迤邐向西,流過橫山城的北面,最後注入琵琶湖。六月二十七日晨,淺井、朝倉聯軍偽作撤退之勢,隨即半途殺回,於次日凌晨突然向駐紮在龍之鼻地方的織田本陣展開猛烈進攻。織田、德川對淺井、朝倉,雙方在秭川岸邊爆發激戰。織、德聯軍一開始處於劣勢,但織田信長陸續將包圍橫山城的部隊拉到前線,投入戰鬥,終於扭轉了戰局。

當時朝倉八千大軍所面對的德川勢,投入戰鬥的僅有三千人而已,但三河兵素以能耐苦戰聞名,在大將酒井忠次的指揮下,連續數個小時阻遏敵軍,使其不能前進。上午十時以後,淺井、織田兩軍也開始正面交鋒,淺井方大將遠藤直經一馬當先,率八百騎直插信長本陣,猛將、佐和山城主磯野丹後守員昌隨即跟進,織田軍幾乎瀕臨崩潰的邊緣。

然而織田信長在危急關頭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讓剛剛趕到戰場的丹羽長秀等部不必前來加固本陣的防守,反而轉向陣列最西面,攻擊朝倉軍側翼,援護德川家康。於是得到生力增援的德川軍開始反擊,大將榊原康政突破朝倉軍側翼,殺死朝倉氏猛將真柄直隆父子,終於將敵軍趕回姊川北岸。

朝倉軍潰敗後,淺井方不敢再孤軍深入,也被迫緩緩後撤,在淺井長政幾近完美的指揮下,很快就擺脫了追兵,安全撤到秭川以北。此戰雙方損失,一說淺井、朝倉方為五千人,織田、德川方為三千人,一說比例類似,但總數不超過三千。

雖然淺井、朝倉聯軍首先敗退,但織田、德川聯軍也無隙可乘,無法追擊以擴大戰果,因此從戰役層面來說,姊川合戰可謂勝負難決。但從戰略角度來考慮,朝倉、淺井聯軍主力戰後向北退去,暫時不敢再來,織田信長遂得以調動全部兵力攻打橫山城,並最終迫使其開城投降。

織田信長派羽柴秀吉守備橫山城,然後南下攻擊琵琶湖東岸的堅固要塞——佐和山城,守備此城的,正是在姊川合戰中曾給織田軍以沉重打擊的猛將磯野員昌。信長知道要攻克此城,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於是命丹羽長秀在城東、市橋長利在城北、水野信元在城南、河尻秀隆在城西,構築鹿砦,重重包圍,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他自己則於七月四日進入京都,並於四日後離京迴歸岐阜城。

●燒討比叡山

元龜元年(1570年)八月二十日,織田信長再度從美濃髮兵,進攻攝津國的野田、福島等城砦,這些城砦都是“三好三人眾”與齋藤龍興在得到本願寺、淺井、朝倉等勢力的暗中支援下修築的。

在攻擊這些城砦的同時,為了威懾本願寺,使其放棄對三好黨的增援,織田信長致信本願寺法主顯如(光佐),要他交納貢錢,作為織田軍的軍費。其實信長並不在乎這一點點軍費,他要的是顯如立刻表態:“支援我,還是與我為敵。”然而顯如上人早有與織田勢一戰的覺悟,他和朝倉氏本有姻親關係,又以中國地區的毛利氏為後援,自以為石山堅城,根本就無人可以撼動,於是毫無轉寰餘地地拒絕了信長的要求。

九月十三日深夜,織田軍首先動手,運用大鐵砲(大口徑火槍)轟擊石山本願寺,顯如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