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驚天動地的情報,他立刻上奏朝廷說:“豐臣秀吉已經去世,各部日軍正打算從朝鮮撤退,如果不趁此機會予以重創,恐怕等其國內穩定後還會再來。”於是明廷立刻下令邢玠火速進兵,不得遲誤。
當年十一月,各路明軍再度南下,果然發現日軍正在陸續上船撤回國內。邢玠急命陳璘等將配合李舜臣的朝鮮水軍遏阻日軍撤退之路,陸軍麻貴等部從後追擊。日軍的原計劃是全都後撤至巨濟島,然後陸續登船回國,然而被中朝水師所阻,退得艱難無比——就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最後的露梁海戰。
當時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宗義智等人率一萬餘兵馬,乘坐艦船五百餘艘,進入連通朝鮮中南部大陸和南海島的海峽——露梁,準備前往增援巨濟島,協助撤離。中朝水軍事先得到情報,於是在此地設伏,先鋒是陳璘的副將鄧子龍。這位鄧子龍年逾七旬,卻性格豪邁,武藝嫻熟,一點也不弱於少年人,他率三鉅艦首先對日軍發起進攻,並且親將三百壯士躍入日船,奮勇殺敵,所向披靡。
戰鬥是在十一月十二日午夜時分打響的,正在惡戰的重要關頭,突然友艦誤發火器,點燃了鄧子龍所躍入的日艦,眼看船中火起,李舜臣急忙乘船來救,卻不幸被日軍的流彈打中,慷慨殉國——順便提一句,李舜臣真是死得其所,他如果活到戰後,那個專會自毀長城、鳥盡弓藏的朝鮮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