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部分

蛑校�犢�徹���潮閭嵋瘓洌�釧闖頰媸撬賴悶淥���綣�畹秸膠螅�歉鱟ɑ嶙曰儷こ恰⒛窬」�氐某�世釷賢醭��共恢�闌嵩躚�源��兀�

隨著李舜臣的戰死,老將鄧子龍也終於倒下了。此時陳璘主力艦船已到,副將陳蠶、季金從側翼夾擊,殺得日軍大敗虧輸。島津義弘最後只率五十艘戰船突圍而去,其餘日艦全被擊沉,兵將死傷大半,殘餘逃到岸上的,也都被從陸路殺來的劉綎等部殲滅。此次援朝抗日戰爭中,可以稱得上真正大捷的,也就只有李舜臣的鳴梁海戰和這次露梁海戰了,慘勝的平壤大捷等等,根本都排不上號。

戰爭在十二月份正式結束,日軍敗兵陸續突圍遁回國內,小股殘餘藏入乙山,因為崖深道窄,明軍不敢入內搜尋。還是陳璘膽大,半夜潛入佈置好火器,等天亮了槍炮齊發,日軍嚇得落荒而逃,陳璘從後追擊,沒有放走一個。

●梟雄的往生

縱觀整個抗倭援朝戰爭,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大致為一比一。明軍勝在裝備精良,敗在主帥無能,將驕兵惰;日軍勝在數量較多,素質較高,雖無統一指揮,但矛盾重重的各部間配合也還沒出什麼大問題,敗在後勤運輸跟不上。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還在於日本發動的是非正義的戰爭,不得天時、地利、人和。這不是老生常談的空話,李朝雖然爛到了極點,日軍的殘暴卻更使朝鮮百姓深惡痛絕,日軍所到之處,老百姓都持不合作態度,甚至義軍蜂起,搞得日軍四下撲火,焦頭爛額,應接不暇。本來後方的糧草就已經運不上來了,在佔領區徵糧又是千難萬難,空著肚子可怎麼打仗呀?日軍被迫到處搶掠,所造成的後果是朝鮮百姓都把糧食藏了起來,並且義軍的勢頭燃燒得更旺盛,就這樣惡性迴圈下去,日軍不敗,當真是沒有天理了。

而對抗這樣一支雖然悍勇頑強,卻不得天時、地利、人和,彷彿一個陷足沼澤中,無法閃展騰挪的彪形大漢般的軍隊,明朝大軍竟然屢次戰敗,就算打勝也多是慘勝,這實在是很丟臉的事情。抗倭援朝戰爭最終是中朝聯軍取得了勝利,但並不能因此就吹噓說我天朝軍隊如何強大,真正強大的軍隊不會打得那麼難看。

明軍所起的作用,其實僅僅能夠保住朝鮮北方四道,以及竭力阻止日軍向北挺進而已,只要不改變基本戰略,不替換有能力的主帥,或者不繼續增兵,明軍根本就沒有實力把日軍徹底擊垮。最終打垮日軍的是日軍自己,是豐臣秀吉的驟然辭世,以及李舜臣將軍所部朝鮮水軍的力量——在李將軍面前,什麼八幡海賊,什麼三島水軍,什麼鐵甲船,都如同草芥一般。

拉回來說,豐臣秀吉死於慶長三年(1598年)八月十八日凌晨,地點是在伏見城本丸的內室中。於是五大老開會商議後事,派遣德永壽昌、宮木豐盛等人渡海前往朝鮮的泗川,宣讀秀吉遺命,要求各路日軍即刻撤退回國。到了十一月二十五日,小西行長、島津義弘、立花宗茂等人最後離開釜山,迴歸日本,標誌著持續了整整七年的侵朝戰爭的全面敗北。

秀吉的辭世句是:“如露降生,如露消逝,此即吾身。難波(指大坂城)之事,夢中之夢。”雖為人生無常的慨嘆,卻態度平和,沒有張惶頹唐之感——雖然生前有來自朝鮮的敗戰訊息,生後兒子尚幼,不知終將如何結局,但身為茶人的秀吉在其最後一刻,心態或許從一名獨裁者回歸為一位藝術家了吧。他若能以如此心態以對千利休,利休不會死,而秀吉也不會落到這樣一個下場,真是可嘆,更復可鄙。

侵朝戰爭使得本就還處在草創期的豐臣政權千瘡百孔,秀吉一死,各方面矛盾立刻激化起來,首先是文治派和武斷派的鬥爭。豐臣氏家臣團中這兩個派別, 最早是基於出身地域的不同而分化的:秀吉跟隨信長從尾張崛起,最初只領俸祿,沒有封地,蜂須賀正勝、淺野長政、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濃尾武士專一唯力為視,只知打仗,不知其它;其後秀吉受封近江長濱,加封播磨姬路,所收取的江州、播州和其它畿內、西國武士日益增多,代表性人物如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增田長勝等,多為內政人才。這兩個地域集團因家臣團內部的利益瓜分不均而逐漸對立,同時也逐漸膨脹,最終變成了俗謂的文治、武斷兩大派別。

在武斷派臣僚看來,提槍上陣、破敵建功才是武士的本分,後勤生產不是不重要,但躲在後方的吏僚永遠不該和前線將士平起平坐。而在文治派臣僚看來,天下已經平定,亂世須用武人,和平時代則該重視內政,那些武夫大老粗還是趁早退役回封地上吃安生飯去吧,不必插手今後的政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