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三年(1575年),信長派明智光秀為主將、細川藤孝為副將,領兵攻打丹波國。內藤氏首先出降,然而正當織田軍與赤井?荻野氏相持不下的時候,八上城的豪族波多野秀治突然發兵襲擊明智光秀的側背。波多野氏來源不詳,主要有藤原秀鄉後裔和石見豪族吉見氏分支兩種說法,傳至波多野秀治後,利用三好?松永勢力的衰退,大肆擴充領地,頗有統一丹波的雄心壯志。織田軍此番進攻丹波,秀治當然不能乖乖臣服,更不能坐視赤井?荻野氏被攻滅而不救。
天正五年(1577年),羽柴秀吉進攻東中國地區,翌年(1578年)二月,三木城主別所長治突然背棄織田家而倒向毛利方。別所長治和波多野秀治本有姻親關係,於是秀治就派一族的冰上城主波多野宗長率軍救援長治。明治光秀趁機對波多野氏的領地展開猛攻,先後包圍冰上、八上等城。天正七年(1579年)五月,冰上城破,波多野宗長、宗貞父子自殺。次月,八上城彈盡糧絕,波多野秀治提出和談的請求。
和談的條件是,只要明智光秀拿出一定誠意來,送交人質,則波多野秀治、秀尚兄弟就願前往安土覲見織田信長,表示願意降伏。明智光秀果然把高齡老母送入八上城中,波多野兄弟也如約出城前往安土,然而,織田信長卻毫不客氣地把波多野兄弟處以了磔刑,八上城中大譁,波多野遺族殺死了光秀的母親。
據說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明智光秀最終背反織田信長,然而如果哀痛老母之死,光秀立刻就該動手,不論勝敗,只想著殺死仇人,這才合乎孝道,他不會等到兩年後才動手。由此又產生出種種說法,比如說送入八上城的只是光秀母親的侍女而已,又有傳說波多野兄弟妄圖在安土刺殺信長,這才遭到誅殺,信長也是出於無奈,光秀莫可奈何。
總之,波多野兄弟既死,八上城也很快就被攻陷了。當年八月,明智光秀又擊敗了赤井?荻野一族,迫使赤井直正投降,算是徹底平定了丹波一國。丹波北面是丹後,丹後守護一色氏早就失去了權柄,國人各自為政,屢次遭到周邊勢力,也包括丹波的波多野、赤井?荻野等家族的侵攻。明智光秀既然平定了丹波,隨即兵指丹後,順道也將其納入織田氏統轄之下。戰後,織田信長將丹波封給光秀,將丹後封給細川藤孝。
●御館之亂
到了這個時候,織田信長周邊可以說已經沒有足以與其抗衡的勢力存在了,最後一個妄圖上洛的豪雄、關東管領上杉謙信也於天正六年(1578年)魂歸極樂。其實謙信響應足利義昭的號召,曾一度經北陸道想要殺向京都,給信長帶來過不小的危機。
戰爭始於天正四年(1576年),上杉謙信在吞併越中後,又統率大軍攻入能登國,基本將其平定,唯餘堅城七尾久攻不克。翌年(1577年)三月,謙信退回本城春日山,能登守護畠山氏重臣長續連暗通織田信長,奪回了被上杉氏吞併的熊木、富木等城。七月份,上杉謙信再度發兵一萬五千來攻,十七日於天神川原列陣,長續連一族的長連龍派人向織田信長求救。九月十八日,織田氏北陸軍團的柴田勝家統率丹羽長秀、池田恆興、佐佐成政、前田利家等部共四萬八千大軍,越過加賀手取川,準備救援能登七尾城。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向內爭不斷的畠山家,卻突然倒向上杉謙信。畠山氏重臣遊佐續光和溫井景隆認為織田軍無法戰勝“越後之龍”,提出降伏於上杉氏,在遭到長續連駁斥後,乾脆發動政變,把長氏一族百餘人全部誅殺,然後開啟了城門。
聞聽七尾城已經落入敵手的織田軍匆忙後退,但適逢天降暴雨,手取川水位猛漲,困於河灘上待渡的部隊遂遭到越後騎兵的奮力突擊,損失千人,其中半數是溺水而亡。手取川之戰後,上杉謙信徹底吞併了能登國,織田勢力縮回加賀。
傳說上杉謙信在此次征討能登的戰鬥中,曾經寫下過一首漢詩:“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征。”詩中充滿了遲暮之意,可見這位名將的來日無多了。
北陸地區在冬天經常會降下大雪,行軍不易,因此上杉氏主力往往秋來冬去,不能持久。這一年,敗退的柴田勝家也揀到了這個便宜,上杉謙信於十二月份迴歸春日山城,不再對敵人強追猛打。第二年春天,雪化冰消,正當這位名將再欲發兵東進之時,卻因腦溢血而暴亡在廁所中——享年僅四十九歲。
據說上杉謙信因為信仰真言宗,早早就出家入道,因此畢生沒有娶妻,當然也就沒有兒子,他過繼了幾個孩子作為養子,到他去世後,最有繼承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