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兩人的軍略也截然不同。信玄是靜,他把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搬上軍旗,自率山隊,穩坐陣後指揮。他認為:“對於勝利,取五分為上,七分為中,十分為下。五分可以激勵鬥志,七分則生惰性,十分則驕傲忘形。”謙信則為動,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突擊訊號,凡戰陣必衝鋒在前,很少後退。他曾引用《吳子》的話說:“捨生去戰則生,怕死去戰則死。”

因此兩軍相遇,信玄總是躲避,要尋找最好的戰機予敵以重創,而謙信則勇往直前,甚至露出滿身破綻,引誘對方主力前來決戰。川中島的五次會戰,往往都會產生這樣一種局面,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不得其門而入,守的找不到機會反攻,曠日持久,終於各有損傷,罷戰歸去。

上杉謙信的兵法,後世稱之為越後流,分為澤崎景實的“要門”和宇佐美良賢的“神德”兩個支派。而武田信玄的兵法,後來被“兵家之鳳”小幡景憲所整理和繼承,史稱“甲州流”。

傳統認為,信玄是個陰謀家,而謙信則是義士,然而仔細考究兩人的人生歷程,卻很難將這種評價冠諸於上。首先,亂世用謀本是常理,信玄不但擅長戰略戰術兩道,也非常重視內政發展,其實可稱為“名君”。而謙信隱藏在“義”的旗號後面的,也很可能是另外一副面孔:奪取越後守護代之位,或許是為了爭奪權勢;阻攔武田氏吞併信濃,或許是為了保障越後不受侵略;關東攻略,或許是垂涎關東管領的名號;吞併能登、進入越前,或許是為了奪取天下。

總之,站在戰國大名的角度來看,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都沒有明確的上洛目標,他們一直紮根本鄉本土,逐漸擴充套件勢力,他們之間的碰撞只是雙雄勢力接壤後的必然結果。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上洛的時機也都不算好,在勢力發展到頂峰的時候雙雙逝去,或許正是他們最好的結局。這兩個人,從根本上來看,也許倒是同一種類也說不定。

拉回來再說兩人所處的情勢,如果對比雙方的實力和環境,謙信的處境比之信玄,可就太過於艱難了。首先,信玄繼位時已與南方的駿河今川氏結為同盟,其後又聯合相模後北條氏,並最終於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促成甲駿相三國同盟,徹底保障了自己的側翼。不僅如此,他還十餘年辛苦佈置,給上杉謙信張開了一張龐大的包圍網:謙信南有武田氏,東南是因為關東攻略而勢同水火的後北條氏,西面是也與武田信玄有盟約的越中諸豪強,北方還有佐渡的本間氏和水匪,只有東面若即若離的蘆名、大寶寺等諸侯,有時還能夠幫上一點忙。

然而,上杉謙信透過畢生的努力,衝破了這張巨網:向南,阻扼武田氏於川中島地區;向東南,數次擊敗關東霸者後北條氏;向北,圍剿水匪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向西,攻破椎名康種、神保良春、鈴木國重等,統一了越中國。直到武田信玄、北條氏康先後去世,東國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毗沙門天神使者之劍了……

●上杉、武田家臣團的對比

武田信玄的謀略共有兩手,一手在外,一手在內,他在越後國內部給上杉謙信製造的麻煩,比外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雙方領國化的程度和家臣團的組成談起。

武田氏徹底完成了守護大名向戰國大名的轉化,起碼在甲斐國內,一元統治非常穩固。武田氏的家臣團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信虎留下來的譜代(世代家臣)老將,譬如前面提過的板垣、甘利,以及原(虎胤、昌俊)、諸角(虎定)、飯富(虎昌),等等,還有信玄兩個智勇雙全的弟弟——武田信繁和武田信廉;二是源氏同族的穴山(梅雪齋信君)、秋山(信友)、小山田(信有),等等,均已徹底家臣化;三是外鄉的降將或者客卿,如來自信濃的真田一族、保科一族,來自諏訪的木曾一族(木曾氏和諏訪、小笠原、村上,並稱為信濃四大豪族)、阿部勝寶、長坂長閒齋、跡部大炊助,等等。

但是作為武田軍主力的四大名臣,則都是信玄從下級侍從裡親自選拔並培養起來的,他們包括:仁智勇俱全的“鬼美濃”馬場美濃守信房(原名教來石民部少輔景政)、深諳信玄兵法之要的“避戰將軍”高坂彈正忠昌信(原名春日虎綱,有關昌信繼承高坂家一事,日本史學界很多人仍持否定態度)、代替其兄虎昌和信玄長子太郎義信統領無敵騎兵軍團“赤備”的山縣昌景(原名飯富三郎兵衛),還有在武田信繁死後成為信玄副將的內藤昌豐。

武田家族的這種格局,從信玄的曾祖信昌時代就已經打下基礎了,武田氏的一元化統治是逐步地穩固地完成的,並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