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派首長,這就是建。周人指派的首長,或是先代的後裔(如陳),或是自己的族人(如蔡),或是參戰的盟軍(如楚),或是異姓的功臣(如齊)。先代的後裔得到了封賞,自然感恩戴德;參戰的盟軍得到了封賞,自然心滿意足;異姓的功臣得到了封賞,更加效忠王室;自己的族人得到了封賞,愈發同心同德。當然,周王也不會忘記給自己留一塊地盤。這塊地盤,就成了他們最後的據點。
封建的秘密(3)
這當然是一種策略,卻是一個高明的策略。它甚至是一個陰謀,卻是一個對社會對民族有利的陰謀。於是,為了保證勝利的局面能夠維持,為了保證邦國制度長治久安,武王和周公便編造了“天命”的謊言。
按照武王和周公的說法,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上天之所賜予,叫“天下”。天下的管理者是上天的兒子,叫“天子”。天子既然是上天的兒子,那麼,所有的土地便當然都是他的,這就叫“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所有的土地都是天子的,那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當然也就都是他的臣僕,這就叫“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樣一來,周王就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他的分封天下也就有了法理上的依據。
可惜這於理不通,於事不符。因為天下不但原本不是周王的,也不是殷帝的,而是大家的,或者是各人自己的。參戰的諸侯,原本是各國的領袖。有的是部落的首領,有的是事實上的國王,都有自己的土地和子民。他們參加倒殷的戰鬥,除不滿殷人的盤剝以外,也是想在勝利之後分一杯羹。現在,桃子還沒摘到,怎麼連自家的樹也都姓了姬呢?
這就只能拿殷的滅亡來恐嚇。武王和周公說,殷人為什麼“有天下”(其實是當了部落聯盟的領袖)?是因為殷的先祖有德,上天垂愛,天命為君。後來,帝辛(紂王)失德,不敬天,不法祖,不勤政,不愛民,弄得天怒人怨,狗跳雞飛,天命就要更改了。怎麼更改呢?很簡單,“革除”殷人所受之“天命”,簡稱“革命”。上天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周,因此這場革命,就叫“周革殷命”。這是歷史的必然,客觀的規律,是皇皇上天不可違抗的意志,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殷鑑”即是證明!
武王和周公的這一套“革命理論”大約是說服了諸侯們的。何況他們發現,周人要的只是一個名義,實惠還是自己的。不但增加了土地和人民,而且在自己的封地還可以為所欲為。那些蠻族領袖就更是興高采烈。他們以前因為落後於華夏諸族,未免自慚形穢。現在既然受封,也就成為列侯,可以與中原各國平起平坐,禮尚往來了。這可真是鹹與維新!於是紛紛欣然接受,並舉行了隆重的典禮。祭壇上放著整隻純色的犧牲(色純曰犧,體全曰牲),四周放著各種禮器。天子以青、白、紅、黑、黃五色之土築壇,象徵著東西南北中。諸侯封到哪一方,就取哪一方的土,再摻和代表中央的黃土,用白茅包裹,賜給諸侯。諸侯們受土以後,帶著近支(帥其宗氏),領著遠支(輯其分族),統率著庶眾(將其醜類),歡天喜地奔赴封國,定疆域,封子弟,收田租,忙得不亦樂乎。封國幾乎是完全自治的。國君可以把自己的國土再分封下去,分給自己的族人和扈從,這就是大夫。大夫又可以再分給自己的族人和扈從,這就是士。這樣層層轉包,諸侯有國,大夫有邑,士有田。他們是“勞心者”。沒有土地的庶人、奴隸出力。他們是“勞力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階級劃分的國家制度確立了。
封建的秘密(4)
諸侯與天子的關係則很鬆散,無非朝覲會同(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時見曰會,眾見曰同),也就是禮節性拜訪,並象徵性地繳納一些賦稅。至於各國內部事務,天子一般是不管的,頗有些“虛君共和”或者“虛君自治”的味道。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開始可能還有些威望,後來就不過是供在廟堂上的菩薩,再就是被諸侯們拿來當作攻打別人的藉口。比如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齊國攻打楚國的理由,就是楚人沒有及時貢奉用來縮酒的茅草,害得周天子無法祭祀祖宗(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這種藉口現在看來,完全是故意找茬,比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還不成理由,但在當時卻很堂皇。因此,儘管楚人已經把話挑明,道是“君居北海,寡人居南海”,你我之間根本就“風馬牛不相及”,你們憑什麼來打我?齊國還是理直氣壯地“打你沒商量”。
這就是所謂“封建”了。或者說,這就是本來意義上的“封建”了。很顯然,這樣一種“封建”,是既不可能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