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要注意:
1。傳遞正確的資訊,避免誇大恐懼,渲染謠言。
2。解釋維護安全的要領,但不做遭遇不測的恐嚇。
3。在餘震中大人要避免因驚慌,而加深孩子的恐懼。
4。避免在慌亂情緒中責備、批評或冷嘲熱諷孩子的害怕。
孩子對地震的懼怕和焦慮,有一部分來自地震本身,如地動山搖、漫天塵土、黑暗的天空、房屋劇烈搖晃,周圍一切恐懼的雜音。但有一部分來自大人們驚恐的表情、招呼孩子的急切,驚慌失措的吶喊、逃跑,以及地震停止後的滿街搶購生活用品,形成相當的群體恐慌氛圍。因此,解鈴還須繫鈴人,建議:
第五章 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5)
大人先勇於自我嘲笑:例如,“啊!當時嚇得像龜孫子一樣!”然後大笑;“你那算什麼!我差一點就尿出來了!”然後大笑。
帶動孩子也能嘲笑自己的害怕。心理學研究指出,嘲笑自己的“害怕”,可以讓自己從害怕中解脫出來。
孩子在嘲笑自己的害怕的時候,大人不可以嘲笑他;但當他嘲笑大人時,大人要拿來當自嘲的材料,而不是替自己辯駁,或者反唇相譏。
嘲笑自己能令自己鎮定,不再壓抑害怕,有利於心理創傷的疏解。
成人要鼓勵並傾聽兒童說出自己在災難中的經歷及內心的感受,幫助兒童瞭解出現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允許他們哭泣和表達悲傷,不要強求兒童勇敢或堅強。
鼓勵兒童從事各種遊戲活動,以理解災難、宣洩情緒和憧憬未來,但應引導兒童不使用破壞性的方式。
兒童要反覆地說他們害怕的心事,想象他們的害怕,大人只要聆聽,不制止他們說話,小孩就能傾吐心中的害怕。大人只要在他所說的話裡,重述其中的字詞來交談,95第五章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他就會說出心中的害怕來。例如,孩子說:“地震是好害怕的聲音,我嚇死了!”你就重複地說:“好害怕的聲音?”並配合關切或好奇的語調,孩子就會順著你的詢問把害怕的心結開啟。
在交談中,你需要掌握的技巧是:
(一)多聽少說這正是和教育他人有很重要的差別之處。一般地,教育方式本身潛藏著談話地位的不平等,即預先假設你在這方面是不行的,我比你懂,所以,我說你就得聽,然後照做就可以了。儘管生活中的聆聽並不如心理諮詢中所要求的那麼嚴格,但掌握一些心理諮詢的聆聽技術對於幫助孩子釋放焦慮、害怕和恐懼的情緒,對於建立雙方的信任關係非常重要。
聆聽是心理諮詢特別重要的技巧,正如基伯森(Gibson,1993)所言:學會傾聽是心理諮詢的先決條件。
傾聽是貫注的關鍵,也是心理諮詢的核心。心理諮詢條件下的傾聽不同於一般社交談話中的聆聽,它要求心理諮詢員認真地聽對方講話,認同其內心體驗,接受其思維方式,以求設身處地之功。由此,它不可以像在日常談話中那樣可以隨意插嘴講話或任加是非評論乃至爭辯。與此相反,它要求心理諮詢員在聽對方講話過程中,儘量剋制自己插嘴講話的慾念,不以個人的價值觀念來評價當事人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問題),並以貫注的積極表示來表現心理諮詢員對當事人內心體驗的認同。因此,傾聽是尊重與接納的化身。
在實踐中,傾聽意味著學會沉默,學會貫注,學會設身處地地去體驗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並做出富於同感的反應。同時,傾聽不是要心理諮詢員放棄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觀,而是要讓其學會相容幷蓄,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並學會在不放棄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觀的條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與價值觀,以能夠更好地體驗其感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同感反應。
第五章 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6)
所以,傾聽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活動,而是主動的、積極的活動,它使人學會用心去聽人講話。可以說,整個心理諮詢的學習過程也是傾聽的學習過程。
門診也遇到許多這樣的案例,父母一來就抱怨孩子不聽話,總是不願意回家,不願意和父母說心理話,總是喜歡和他那些“狐朋狗友”們在一起,總是喜歡去上網等。其實你做家庭問題的活現分析時,不難發現,孩子在家裡面基本上沒有發言權,一說話就遭到指責,說他學習不努力、浪費家裡的金錢,這樣下去怎麼得了云云。你可以想象,一回到家裡,就面臨的是挑剔與責難的表情,一聽到的就是滿耳的埋怨,一感覺到的自然是緊張、煩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