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會支援的經驗和能力。

4。兒童的免疫系統發育也不完善,增加了患各類疾病的風險。

5。災難事件的突發性與破壞性還會使兒童有更強烈的心理反應。

6。地震災難引起學校、住所和其他熟悉環境的改變,導致原有師生、夥伴、親子關係的改變或喪失,更容易使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受到影響。

因此,兒童身體的生長發育和心理的發展過程很容易受到各類自然與人為災難的破壞。

1。創傷事件本身的強度,比如越是靠近震中的位置,越容易感受到生命死亡的威脅。

反過來講,如果當時越沒有意識到災難的發生,那麼之後心理的應激反應將越少。

2。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比如身體受傷甚至致殘。

3。目睹家人或同伴死亡。

4。家庭的損失:家庭成員的身體受傷或死亡,失去家庭財產,家庭生活沒有來源,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能力不足。

5。父母及周圍其他成人的反應強烈。

6。生活遭遇破壞,長時間的不能恢復。

7。次生災難或其他不良事件的繼續發生。

當然,心理反應的持續與恢復與否,直接與災後的救援和社會支援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救援人員能夠及時地提供生命必需品的保障,提供心理上的支援與鼓勵,提供儘快地恢復學校生活和平常的作息時間,都能夠大大地緩解兒童災後的心理反應。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災後兒童的心理反應與創傷事件的本身性質也有關係。有研究曾經指出,最容易引起災難心理反應,並且容易導致災難心理反應持續化的不是 93第五章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自然災難,而是人為的暴力攻擊。比如,被*之後,59%~80%的人可能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

為什麼會這樣呢?

1。*不單單是暴力,更多帶有虐待性質,越是帶有虐待性質的暴力,越能破壞人的自尊,受害者本人越充滿羞恥和自責,不願意向任何人啟齒。比如,美國女兵對伊拉克戰俘進行*待,就會嚴重地破壞受害者的自我價值感。

第五章 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4)

2。個人所經歷的創傷事件,比如被陌生人毆打、遭遇車禍,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不像自然災難,受傷害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社會群體。與他人的受傷害相比較,可能自己還是幸運的,即便受到傷害也願意向別人傾訴和發出求助。

3。有些事件,如遭遇家庭暴力,由於受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即使發出求助,不少人也認為 “清官難斷家務事 ”而不予以理睬。而自然災難,容易獲得社會的普遍支援和援助。

如果有下列情況,兒童在災難中更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反應:

● 以往遭受過災難或創傷事件的兒童;●有被虐待或毆打史的兒童;● 女性兒童;● 智力障礙兒童;●患軀體疾病、殘疾的兒童,或者在災難中身體受傷的兒童;●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兒童;● 以往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兒童。

特大地震後,屋毀人亡,死傷慘重,給兒童帶來了驚嚇和心理創傷,心理輔導刻不容緩。災區的兒童需要輔導,幫助他們從恐懼的陰影中走出來;非災區的兒童,因為目睹電視、新聞媒體的災難畫面,或者聽周圍人們的討論,也會存在緊張、焦慮情緒,都需要做適當的輔導。

兒童的驚嚇和心理創傷,如果處理不當,容易留下長期的情緒困擾、心理障礙,甚至誘發精神疾病。受到驚嚇或心理創傷的孩子,大抵上都會表現出不同於往常的行為。這時,最好的協助者是父母、家人和老師,需要把握時間,避免恐懼和傷痛潛抑到深層的心理世界。因此,在這裡提出大人(包括家人和老師)協助孩子心理康復的簡易方法。

1。優先保證兒童身體安全,對於受傷兒童應首先給予緊急醫療救護。

2。儘快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和安全食品,並進行傳染病預防接種。

3。儘快指導和幫助兒童遠離災害現場,避免因目睹災難帶來的後果(如流血、傷亡、混亂場景等),而再次受到傷害。

4。儘快為兒童提供安全的場所。

第五章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94(圖為志願者指導學生如何保障自己安全,預防潛在危險。趙紅攝)大人要保持鎮定的情緒。避免讓自己的緊張、恐懼、害怕,透過表情、話語、生活的行為表現等,在餘震和災後持續加深影響孩子的恐懼。因此,與孩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