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兒童性別也會影響災後反應。通常,災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現攻擊、反社會與暴力行為,另一方面心理康復也比女孩慢些。而女孩比男孩會感受到更多的痛苦,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悲傷、焦慮情緒,對災難會想得更多些,也更容易向別人詢問與災難有關的問題。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2)

(二)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災後反應兒童在不同發育階段由於認知、情緒調節、身體反應等能力不同而對災難的反應也會出現不同:

1。嬰兒有人認為,嬰兒對災難沒有記憶,所以不會導致大的影響。但現在的研究表明,不僅災難對嬰兒有影響,包括尚在腹中的胎兒也會因為母親生理、心理反應所產生的體內化學物質的變化而受到影響。

這一時期的孩子雖然不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仍然會透過母親擁抱等身體的感覺而出現這個年齡段特殊的情緒、行為反應,比如還不會說話或者不會表達自己的孩子以哭和拉拽來表達害怕的情緒。

他們的發育水平可能退行,警覺性增加,如容易驚跳、煩躁、睡眠節律差、撞頭、咬母親*等攻擊行為。

2。學齡前兒童學齡前的兒童可能有些清楚發生了什麼,如地震使地面搖晃,房屋倒塌等,但他們可能不理解死亡這樣抽象的概念,不知道死亡是永久的。他們甚至可能相信,只要他們願意,逝去的人會醒過來,還會回來,還會照顧他們。他們還可能會在遊戲、繪畫或閱讀中再次體驗所經歷的,比如在遊戲中會出現 “魔力或英雄 ”角色而挽救了不好的結局,這通常是兒童修復心理創傷的方式。會因噩夢驚醒,或反覆想到災難情景。

可能變得膽小退縮、缺乏情感、依賴父母、容易受驚、害怕上幼兒園、行為退行、遺尿等。害怕與父母、家人分開,對他們來說,分離意味著災難性。孩子的身體對分離的反應有肚子不舒服、心跳得更快等。因為他在心裡想:“我不要跟我的爸爸媽媽分開。 ”

3。學齡兒童在經歷了地震這樣的災難後,學齡期的兒童情緒、行為上的反應可以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焦慮、疼痛等軀體不適,發脾氣、好打架或不理睬同伴等攻擊行為,易哭泣,在遊戲、繪畫或閱讀中再現體驗創傷以修復創傷,噩夢,反覆回憶災難情景,依賴父母、容易受傷、害怕上學、行為退行。他們在認知水平上已經能夠理解災難中受傷或得病而導致死亡這一現象,但可能把死亡想象成一個鬼怪、一副骨架,還有的孩子會對死亡做這樣一些歸因:“都是因為我不好,所以他們才會死去 ”。

4。青少年青少年已經完全能夠理解災難和災難造成的後果。如果在地震中失去親人或好友會使得他們更容易激惹、暴躁和做出衝動性的決定,行為更冒險,或情緒低落,或以發脾氣、違反紀律等攻擊行為來表達抑鬱、憤怒。亦會在噩夢中、腦海裡或眼前反覆不由自主地出現與災難有關的情景,容易受驚。還可能會出現各種原因不明的疼痛等不適。

(圖為6月13日,北川一中學生所描述的地震後心理反應。)(三)哪些情況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在經歷了地震這樣的災難後,大多數兒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這是正常的現 第五章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92象。但心理反應持續時間過長或因這些反應嚴重影響了兒童的正常生活,那就需要及時到以下當地機構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第五章 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3)

1。精神衛生中心/專科醫院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精神科或心理諮詢門診。

2。兒童/綜合醫院精神科或心理諮詢門診。

3。大學或中小學心理諮詢門診 /室。

4。如當地缺乏上述機構,應儘量到具備條件的鄰近地區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災難還可能誘發或加重其他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如抑鬱症、驚恐發作、抽動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等,就應該儘早送去精神科或心理科就醫。

1。包括地震在內的各種自然災害以及像以交通事故、學校裡的擁擠踩踏事件、綁架等各種形式出現的災難都會影響到兒童。

2。兒童群體是最脆弱的人群之一,他們正處在身體和心理的快速成長與發育的關鍵時期。兒童在地震災難中,最容易遭遇食物、水與空氣的汙染和缺乏,更容易在汙染的情況下發生中毒現象。

3。兒童缺乏像成人那樣的自我保護能力,在災難中更容易受到軀體傷害,缺乏獲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