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沒有二話就上沙場,他卻逃了“越戰”,被人稱為“草雞鷹派”(chickenhawk)。他對暴力有偏好。但是,年輕時離橄欖球最近的時刻,就是當啦啦隊長。那個稱別人是“女人氣的男人”的施瓦辛格,靠吃藥當了世界健美冠軍,給美國社會留下的一大遺產,就是類固醇在青少年中橫行。
野蠻反叛文明(1)
野蠻反叛文明——美國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布什上臺以來,“新保守主義”成為描述其政策的一個最為關鍵的詞彙。但當他進入第二任時,“新保守主義”已經快成了過時的詞彙。原因之一,是這種描述不僅缺乏實證性,而且所涵蓋的範圍也十分有限。第一,“新保守主義”的核心主張並不僅僅是美國在國際上大膽使用武力,而是在要新徵服的邊疆進行“國家建設”,創立健全、成熟的民主制度。布什雖然在阿富汗、伊拉克大肆興兵,但在“國家建設”上偷工減料,人們很難想像阿富汗和伊拉克會成為“二戰”後聯邦德國和日本那樣的民主國家。而在對付伊朗和朝鮮的問題上,美國目前連大膽使用武力還談不上。第二,“新保守主義”僅僅描述了美國的對外政策。根本無法涵蓋其內政。外交在很大意義上是內政的外延。況且布什第二任的重點,是放在改革“社會保險”(socialsecurity或譯社會安全)制度等內政方面。無法解釋布什的對內政策,就無法解釋布什主義的實質。�更重要的是,一個總統的政策會根據時局而變動。比如,布什2000年競選總統時,以“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為旗幟,最多是個溫和的保守主義者。他在對外政策上,強調美國在國際上要謙卑一些、不要動不動就拿自己那一套強加於人,似乎要開始迴歸孤立主義的傳統。如今,他不僅成為歷史上最為保守的總統,而且執行的是最傲慢的外交路線。這是當年人們預想不到的。如今,面對他第一任留下的鉅額財政赤字和伊戰的泥沼,他第二任是否會改變政策?目前還很難預測。一句話,“新保守主義”最多描述了美國短期的國際政策,很難概括其長期的政治走向。�那麼,美國政治是否有一個長期的走向?布什主義到底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趨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借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著名政治評論家巴龍(MichaelBarone)2004年出版的《硬美國,軟美國:競爭與溺愛之爭以及國家前途之戰》(HardAmericaSoftAmerica:petitionvs。CoddlingandtheBattlefortheNation‘ sFuture)一書所提供的詞彙。�巴龍用兩個高度戲劇化的形象來描述“硬美國”與“軟美國”。在伊拉克,年輕的美國士兵出生入死地進行著一場高度複雜的現代戰爭:他們不僅要在殘酷的地面戰中面對抱有必死之決心的強悍敵人,而且還要熟練地操縱高科技裝備,透過衛星鎖定攻擊目標。他們代表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善戰的軍隊。然而,就是這些士兵,在幾年前還是吊兒郎當的青少年,在學校隨便混混,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在美國街頭隨處可見。美國61%的高中畢業班的學生,每天下了學要打3個小時工,你還指望他們讀什麼書呢。他們打工,絕不是貧困,而是學校的要求太鬆,怎麼也是個畢業。1950年代的美國,富裕程度遠遠趕不上今天,但只有5%的高中生課後打工。因為當時蘇聯不僅有了原子彈,而且衛星上天,給美國帶來強烈的危機感,整個教育系統都被調動起來參與這場嚴酷的競爭。如今,高中生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危機。他們打工的目的,不過是掙點零花錢,買點父母不肯買的時髦衣服、光碟、甚至汽車。他們似乎不在意自己的未來,得過且過。在麥當勞打工的第一天,他們站在收銀臺後不知所措,連零錢也不會找,弄得顧客在那裡排長隊。你要把他們和在東京的超級市場打工的高中生一比就知道,他們3個人也頂不了1個日本人。�但是,就是這些不成器的孩子,幾年後就變成了英武的戰士,在生死場上處驚不亂,獨當大任。他們的紀律、勇氣、能力,可以和任何精英相比。這樣奇蹟般的變幻是如何發生的呢?巴龍的結論是:18歲的美國人,生活在“軟美國”中。30歲的美國人,則生活在“硬美國”中。這兩種美國,造就了不同的美國人。�美國的公立學校體系,是“軟美國”的象徵。在那裡,一切被官僚控制,繁文縟節不可勝數。對孩子嬌縱無度,無法管教。功課不好不能批評,因為那會傷了孩子的自尊。甚至孩子行為不軌時也只能袖手旁觀,因為一干預就可能侵犯了孩子的權利。幾年前一個女學童在校車上被男生性騷擾,家長告了學校,學校立即解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