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高手還沒出招,先把‘葵花寶典’拱手送人,令人笑倒!”
讀孟子的夫子(2)
不過,我好像是上了這“葵花寶典”的當了。節目播出時,我聯絡實際的例子都被刪了,成了斷尾巴蜻蜓。至於王立群聯絡實際講孟子對不對?講得好不好?自有他人評說。其實,一個主講人哪一集講得好不好,甚至一位教授在百家講壇講得好不好?畢竟只能算是件小事。你的人生價值如何獲得?你的形象在整個社會如何定位?你的人格魅力在棘手的難題面前如何彰顯?才是大事。
照我看來,王立群讀孟子,雖然沒有臺灣教授曾仕強讀《易經》更別緻新穎,更生動靈活,更揮灑自如;沒有易中天讀諸子更才氣縱橫,更氣勢磅礴,更飄逸瀟灑;沒有于丹讀孔莊更華麗飛揚,更親切感人,更娓娓動聽。但王立群回眸過去,總結用孟子的浩然之氣滋潤人生,卻算得上精彩:
“大丈夫”就是要有骨氣!
“大丈夫”就要永不放棄!
“大丈夫”就要咬牙堅持!
“大丈夫”就要自強不息!
王立群人生道路上受的磨難,是一筆珍貴財富。
入另冊的孩子(1)
年過花甲的王立群到百家講壇振振有詞講“大丈夫”,其實他最早聽到“大丈夫”三個字時,是個並非因自己原因栽了跟斗的小學生。
1958年王立群小學畢業,學習成績全部五分。那時學習蘇聯老大哥經驗,學生成績不用傳統百分制記分,而用五分制。從五分到二分,依次相當於現在高校的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1”的得分基本上不會出現。“5”分難得,得達到百分制九十分以上,才能“套改”為“5”。王立群門門功課“5”分。說明他是讀書的好苗子。
學校決定保送王立群到當地最有名的中學讀書。
但是……。
21世紀的年輕人絕對想象不到,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個學生想要進好學校,並不由他自己考多少分決定,而由家庭成分決定。你家是不是“根紅苗壯”?是不是“苦大仇深”?甚至可以開玩笑說:你家是不是從唐朝開始就拖個打狗棍討飯?這,才是一個學生進入重點學校的最重要條件。
王立群沒見過面的爺爺,比貧下中農多積攢了一些地。
幾十年前幾畝地,決定一個優秀小學生不能進好中學、
王立群收到的錄取通知書是用舊報紙糊的,裡面有張油印的錄取通知書:開封市新新中學,是家民辦中學。
“新新中學”名字挺新,校舍極舊,是小巷裡兩處民宅。
既然是民辦,國家當然不支付一分錢經費。
百家講壇許多主講人除了自己的學術背景外,有的主講上輩人就是相當有成就的讀書人。易中天的父親和叔父都是教授。易中天出名後,人們曾爭論:武漢大學名嘴到底是老易教授還是小易教授?于丹的父親是歷史學科資深編輯;講玄奘的錢文忠,父親是大學英文系教授;王立群也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畢業於齊魯大學英文系,母親畢業於女子師範。兩位望子成龍的讀書人,做夢也想不到,他們頗有讀書人資質的兒子,門門功課優秀的兒子,應該青出於藍的兒子,居然要上民辦中學!上這樣的學校,實在前途難測。怎麼辦呢?
幸好,王立群有位有知識有文化還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追求的母親,從事教書育人事業的母親。
母親告訴王立群:學校條件差,也能培養出好學生。關鍵是看自己有沒有骨氣?看自己努力不努力?
母親教王立群背誦孟子一段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十三歲的王立群接受了人生第一次挫折教育,記住了人生第一句格言:“做人要有骨氣!”
王立群想不到的是,他這個城市孩子,一入學就變成了“農民工”。
民辦中學經費困難,如何維持運轉?靠學生打工。學生每週打三天工,掙來的錢維持學校開支。
如果擱到現在,這家民辦中學,純粹是在使用“童工”!而且是用“童工”做強體力勞動還不付一分錢報酬。勞動局和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委員會應該來過問。但在法制還不是很健全的時期,這樣的事非但主管部門不管,家長也認為理所當然。
這些十二、三歲的孩子,一週三天,步行十幾裡,自備乾糧,到工地打工。工地向學校支付微薄的報酬,對學生提供白開水。
這些初中生娃娃們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