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兒有:
給鋼廠砸礦石。一人一把錘子,一砸就是一天。把磚頭那麼大的礦石砸成比雞蛋略小一點的塊頭。其操作方式是:左手捏礦石,右手掄錘,“梆!梆!梆!”敲下去。用勁小,砸不開,用勁大,一旦砸偏,砸在手上,手指頭立即起個大血泡。
做建築小工。和泥,搬磚。建築工地上的磚都用水浸透,再抹上泥,便於粘合。這些磚表面粗糙,十幾歲的孩子搬這種磚,不到半天,手指磨破,磨出血。提泥兜的活比搬磚相對輕鬆,但是,洋灰當時不叫“水泥”叫“洋灰”有腐蝕性,提上幾天泥兜,手就被腐蝕了,潰爛了,苦不堪言。
。。
入另冊的孩子(2)
王立群很快成了熟練的鋼廠砸石工和蓋樓建築小工。這兩樣活兒很苦,但他樂在其中。因為,他不得不幹一件他希望最好不幹的活兒:通宵不睡,給磚廠運磚。
開封北郊有個磚廠,離城十里。新新中學攬到了替磚廠拉磚的活兒,但是必須晚上幹。為什麼得晚上幹?因為新新中學沒有車,到某工廠借馬車。馬白天拉車,初中生晚上代替馬拉車。
王立群是班長,每到拉磚的傍晚,先要和幾個班幹部從城東跑到城西,把帶著馬的氣息、馬的汗水的韁繩,揹到自己肩上,把車拉回來。第二天一早,再把車準時送回去。也就是說,在“正式”拉車前後,王立群要比同學多付出兩、三小時的勞動。那個時期,幹部要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哪怕僅是初中班長,也得這樣辦。
王立群已長到一米七以上,在班裡得算是“姚明”了。他又是班長,他就得駕轅。於是,本來擔在馬肩上的皮帶擔在了王立群稚嫩的肩上。王立群雖然個兒高,卻只有十三歲,根本駕馭不住滿滿一車磚。於是,初中生群策群力想了個辦法:在車轅上橫著綁上一條大扛,兩頭由高個男生扶著,這叫作“幫轅”。其他同學呢?把繩子拴在車的各個部位上,眾擎群舉地向前拉,這叫作“拉邊套”。
十幾歲的初中生,用自己創造的拉車方式,跟高頭大馬較起了高低。這真是那個非常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