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樣向人們展示著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明天。只幾年的工夫,“布拉吉”就成了漢語中一個最常用的外來詞。

除了各式各樣的布拉吉,50年代的婦女還喜歡穿長裙、小翻領上衣、半高跟皮鞋。比起40年代,減少了許多奢華和“泡沫經濟”現象,代之以更加大眾化的“集體消費”審美觀。一般婦女的服裝總數不是很多,但那時的產品質量是絕對卓越的,香港的居民很喜歡託人購買廣州、上海和北京的產品。所以一年有幾套衣服也就足夠姑娘們展示青春的風采了。

50年代的中國城市裡,盛行週末舞會。那時的舞會正規、優雅,是有距離的親眼,是同志關係與朋友關係的結合。50年代的“舞迷”,到了80年代,跳起舞來,步伐充滿旋律,風度翩翩,令年輕人稱羨不已。布拉吉和含蓄的長裙,就是那種溫馨浪漫的舞會上的靈魂。

過於花哨、過於暴露、過於昂貴的服飾,在50年代沒有受到明確的禁止,但在社會風氣上受到人們自然的輕視,因為那意味著腐朽、輕佻,意味著剝削、反動,意味著資產階級,意味著美帝國主義。崇尚剛健清新之美,是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開國之初的共同點。初期過去之後,有的走向多元繁複,有的走向衰朽淫靡,有的走向極端專制。50年代以後的中國女裝,則走向了一種特殊的美學狀態。

不愛紅裝愛武裝

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敵視、封鎖和戰略包圍的態度,“老大哥”蘇聯又因對中國奴役收買不成而背信棄義,翻臉逼債,進而在千里邊境上陳兵百萬,中國處在一種“大雪壓青松”的異常嚴峻的國際形勢之下,因此對國防武裝力量的高度重視,就成了60年代、70年代的全國共識。加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幾十年戰史給人民留下的美好形象,“最可愛的人”成為許多男女青年嚮往的人生選擇,也成為許多姑娘擇偶的理想目標。體現在服裝方面,就是軍裝成了整個民族長期高居於排行榜之首的流行裝。

1961年2月,毛澤東寫下了那首傳誦一時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

颯爽英姿五尺槍,

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

不愛紅裝愛武裝。

軍裝,具有一種統一美、組織美、儀式美。身穿軍裝,意味著自願隸屬於某個高度統一化的組織,自願服從於某種統一的組織目標,自願獻身於某項靈魂的儀式。在身穿軍裝之時,個體感到了融入群體的巨大快感,這種快感來自於個體與群體的彼此認同和相互承擔。它使生命獲得了極大的依靠和自信,所謂“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七億人民七億兵,萬里江山萬里營。”憑藉這種空前的大統一,中國能夠在20年的時間內與蘇美兩霸抗衡,那段準軍事化的生活在全體人民心中刻下了抹不去的深痕。

準軍事化的過程是與淡化性別同時進行的。這時的女性服裝不是突出女性的性徵,而是遮掩和弱化女性的性徵。寬領長袖,肥腰闊襠,表面上最大限度地隱藏了女性的肉體,實際上卻百倍地增強了男性對於女性肉體的想象。身穿軍裝的姑娘給人帶來一種極富挑戰性的性感。許多學校中的美女、校花,都成了各大軍區招兵的熱門人物。最漂亮的姑娘大多數都在部隊裡,她們成為“最可愛的人”中的“最可愛的人”。

“不愛紅裝愛武裝”也不一定就是要穿軍裝。除了軍裝,凡是和男性服裝比較接近的服裝,都有機會被女性選用。在工廠,男女工作服的樣式區別不大;在農村,男女社員的衣著更為接近;在學校,男女學生最普通的衣服就是“白布衫,藍褲子”,外加一條紅領巾。裙子大面積地消失了,布拉吉被視為“修正主義”的象徵。女性穿衣必須“不修邊幅”才合乎時代潮流。但是這“不修邊幅”又必須是精心設計出來的,如果是真的胡穿亂穿,那也同樣被人看不起,被認為是邋遢、埋汰,不講衛生。就比如穿軍裝,新的就不如舊的,因為舊的意味著有資格,有歷史,有滄桑。聰明的姑娘往往穿一套稍稍褪色的舊軍裝,偷偷把腰改細一些,把橫襠立襠改小一些,胸前戴一枚有夜光效果的毛主席像章,讓偉大領袖毛主席隨著胸脯的起伏熠熠放光,再配上兩條油黑利落的短辮,那真是迷人極了。

以勞動為美,以樸素為美,以貧苦為美,使許多女孩子不但把新衣硬洗成舊衣,而且還要在新衣上打補丁。這是一項十分高階的技巧,因為補丁在多數情況下給人的感覺不美,這就要求補丁的位置、補丁的形狀、補丁的搭配,都必須講究、得體,要給人畫龍點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