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了。
當“告老還鄉”的歷制被新一代的革命打破之後,北京就不能再平衡人口的增長了。歷史上北京曾有過多次的向外大移民,如支邊、下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運動,也曾有過嚴格的戶籍人口控制政策,以及後期的計劃生育國策,卻始終無法控制人口的增長。
那麼今天誰是真正的北京人呢?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型別:一是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原住居民,或者說檔案或戶口本上登記為原籍是北京的北京人;二是擁有北京市城市戶口的北京人;三是在北京長期工作的北京人;四是沒有戶口和固定工作但長期在北京居住與生活的北京人。於是人口統計中就有了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半年以上為常住)、流動人口的統計數。那麼何謂外地人購房呢?大約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沒有北京城市戶口的人購房都為外地人購房,豈不知也有許多有北京戶口的人購房,但住的是沒有北京戶口的父老鄉親。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管理中,資源是按當地的人口預測規劃審批條件決定的。北京的人口規劃限制了人均享有住房的土地供給指標,但住房與居民的人口卻不是按計劃經濟的戶籍或常住人口情況發展的。因為北京是全國的首都,而非北京人的首都,全國人民都有進入首都的權利。
傳統計劃經濟的審批制和至今尚占主導地位的中央審批制都要求建立地方與中央聯絡的橋樑。過去是靠各地的會館,今天就是各地的駐京辦事處,不夠條件獲得批准建立正式駐京辦事處的市、縣、鄉、鎮也會建立聯絡處,以迎來送往,辦理立項、審批等各種官方事宜,許多小區但逢“兩會”期間就人滿為患即是一例。審批制決定著各地政府部門都必須在京購房,或者他們的戶口在各地,但必須長期有一批人常住於北京併為此類事情服務和工作,這是第一類的外地購房需求。
市場經濟中的商業經營活動也會有大量的審報、報檢工作集中於北京,如上市、發債、擴股、商檢、進出口等,這樣就集中了全國各地大量的商業企業的機構,他們不同於政府部門的駐京辦事處和派出機構,但也會有大量的購房需求。
哪怕市場經營中的商業活動不需要審批,企業也會進軍首都,畢竟這是開啟中國大門、揚名海外的要點城市。哪一個中國品牌不想在北京擁有一席之地?哪一個不想佔領北京的市場?這些人難到不要吃、不要用、不要住嗎?許多企業的註冊地、主要生產地不在北京,但在北京的經營規模卻早已超過了許多在北京註冊的企業,但他們仍然不是北京的市民。。 最好的txt下載網
首都是誰的首都?(2)
各地進京的學子又有幾個不想留京找一份工作併成為令人驕傲的北京人呢?儘管他們沒有辦法讓工作單位將戶口留在北京,卻長期在北京奮鬥。也有許多的創業者長期在京尋找創業的機會,這裡有服裝行業的、軟體行業的,也有畫畫的、攝影的、寫書的、當記者的,有夢想當歌星、影星的北漂一族,還有擺弄樂器、音響、燈光、佈景的配套一族,這些人可能早就將戶口忘在了腦後,但他們愉快地長期在北京工作、生活著,那麼他們是否也是外地人呢?
大量的農民工進京成了建設北京的主力,數不清的家庭中居住著沒有北京戶口的親屬或保姆,許多做生意的、憑手藝吃飯的、經商的、賣菜的都長期生活在北京,其中相當一批人在京生活的時間超過了在原戶口所在地生活的時間。北京不是對優秀納稅人還有戶口可以進京的優惠政策嗎?他們中間也會有一些住房的需求。
富起來的人想進城,望子成龍的人想讓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有錢的孝子想讓年邁的父母享受最好的生活和醫療保障,更多的人想有最好的文藝、體育享受……而所有最好的教育、科研、文化、體育、醫療等資源都集中於北京,那麼這些資源是否可以讓更多的非北京人分享呢?難道不許這些外地人購房而沾點首都的光嗎?
北京曾經出現過溫州城、浙江村、新疆村等違章建築群,當違章建築被推平時,這些居住人口並沒有被推土機一併推出北京,他們從違章建築中走進了正式的商品房小區。如今也有韓國城等其他特殊群體集中居住的區域,就像國外許多城市中有中國城、中國街一樣,北京作為一個城市同樣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以移民為主的集中生活區域。
當一個城市成為首都、成為國際化的城市時,那麼這個城市就不僅僅是屬於這個城市中的原住居民,不僅僅屬於這個城市有戶籍的居民了。既然有機會成為這個城市中的一員的移民可以告老而不還鄉,那麼就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非本地戶籍人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