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細細計之,又說了無數注意事項,比之高強和許貫忠所想的又複雜許多,好在大體上都肯定了這馬車的運輸效能,張克公且以不能將鐵路行於全國為憾。
於是中書擬下詔書,命汴京、大名府、應天府、真州、建康府、杭州這幾處量建鐵路,由應奉局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赴各處指導鐵路鋪設,以及車頭車廂打造工作。至於一應費用,高強也提出由應奉局代墊,鐵路建成後由應奉局派人管理,從來往貨物的運費中收取費用,逐年償還。趙佶與眾大臣見不必朝廷掏錢,自無不可。
第十二卷 燕雲中篇 第四一章
正當汴京朝廷昇平度日之時,西北前線卻發生了一件突發事件。
其實這件事說起來和高強也有一點點關係。西北環慶路治所環州轄下定遠城,有個党項人頭領,喚作李阿雅卜。此人久居西北,也是個大商販,一則來往西夏和大宋之間走私為生,一則以向宋軍供給糧草獲利。但自從高強包攬西北大軍糧草供給之後,將原先各處軍吏與商人直接交易的模式,改成了由他大通錢莊負責從各地商人手中收斂糧草,然後供應給大軍,所需錢款從邊市貿易所得中扣除的模式。如此一來,杜絕了地方官吏、軍吏和大商人相互串通,囤積糧食從中牟利的途經,而百姓也得以經由大通錢莊那些走街串巷的貨郎和各處分支機構,順利地出售糧食,不必受官吏和大商人的壓價盤錄。
這一項改革使得朝廷和百姓都獲利非淺,但卻損傷了當地大商人和地方軍吏的利益,為此自然也起了一些糾紛,不過仗著軍中童貫的支援,石秀處置安當,鐵腕鎮壓了幾處搗亂之後,也就漸漸安堵,大多數人也可以接受這種比以前賺的錢少一些,但卻更為穩當的方式。但是表面上沒有了騷亂,不等於背地裡沒有人暗懷怨恨。這李阿雅卜就是其中之一,不過複雜處在於他是個党項人,和西夏那邊有相當多的聯絡。事實上,在西北各路,漢族與各異族混居的情形習以為常。宋廷以漢法羈縻蕃部,又建立蕃學以收攏蕃部首領子弟之心,使得其漢化程序加速,這種統治方式相當有效,許多蕃人都樂為宋用。例如已經犧牲的西北大將高永年,便是羌人一部。這名字還是歸化以後哲宗所賜的,蕃兵弓箭手更成為西北軍的勁旅。
有這樣的環境,李大首領的西夏背景也就不象現代改革初的所謂“海外關係”那樣引人注目了。然而在這個事例上,卻證明了“海外關係”確實很有可能成為叛逃的契機。李大首領在失去了沿邊入中軍狼的資格以後,恨怨身深,便寫信給西夏國統軍梁多凌,請他派兵來攻打環州定遠城,自己願為內應。
梁多凌原本是不大願意來的。須知自從童貫率領宋軍進取橫山之後,宋軍佔據了形勢之地,城都相連,烽火可望,防守身為嚴密。而西夏若要侵入宋境,則必須在漠北集結大軍,籌備糧草,進而才可以擇路入侵,比起以往要打便打的便利來,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再加上近年來西夏皇弟晉王察哥主持軍政,懲於宋軍連年進逼,西夏累戰不利,正在準備改革西夏兵制和裝備,期間嚴格約束部下犯境生事,因此梁多凌得了這封書信後,身是猶豫。但李大首領所提供的兩點資訊卻促使他下了決心。李大首領提出,他自來多作糧草買賣,於各處掘地藏糧,儲量甚豐,大軍若來,只須攜帶路上所需的糧草就可以。到了這定遠城,自有糧草可供大軍食用,無需籌糧;二則定遠城是附近百里的形勢所在,一旦定遠城攻下之後。周圍十餘座城寨皆可不戰而下,真可謂是有之以利。
於是梁統軍終於下定決心來迎,由於倉促不得集結重兵,又怕因為違反了察哥的軍令而受到責罰,因此只有萬餘兵。哪知走到一半,就得到了一個不好的訊息,李大首領行事不密,這樁圖謀被環慶路轉運使任掠給知道了,李阿雅卜知機走得快,任涼沒有抓著人,便招集軍兵,吩咐他們把李大首領的窖藏糧米統統挖出來,來了個打土豪分田地。
梁統軍和李大首領忙活了半天,臨了只接了李阿雅卜所部一萬多人回來,憐似捧了一個燙手山子,若是丟掉不管的話,好歹他也是党項人,恐怕失了眾心。欲待接納,卻又怕宋軍報復,最終還是察哥下了決心,擇要地建築盛底河城,就命這梁多凌和李阿雅卜守之。
童貫此時已經回到西北,正在為了從何處下手攻伐西夏而與諸將連日計議,得了這訊息不怒反喜,當即上表,說西夏首開邊釁,梟厲兇頑,若不以天兵討伐,恐失天朝體面。表章既上,又連書催促高強,要他加快參議司建設的步伐,不妨將這次對夏作戰當作一個契機。
這表章到了京城,朝野一片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