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趕出了長春,接著繼續北上向哈爾濱挺進,這樣,他們自己就越過了1月10日的停戰協定所劃定的分界線。
馬歇爾將軍竭力設法遏制內戰的蔓延,起先他得到一些成功。6月初,交戰雙方簽訂了新的短期休戰協定,並透過談判,在6月26日達成協議,停止在滿洲的戰事。可是4月到5月發生的事態,使中國兩個敵對集團相互間的猜疑加深了。旨在達成永久和解以及真正統一中國而作出的努力,看來再也不會成功。同年7月,華北重新爆發戰爭,共產黨人開始就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公開進行激烈的宣傳。而且,他們並不滿足於筆戰,他們的部隊同美國派駐華北的海軍陸戰隊在7月下半月裡發生了兩次遭遇戰,結果美方傷亡了十五人。
在1946年餘下的時間內,內戰擴大並日趨激烈。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官員都拒絕向對方作出任何讓步,因而談判變得毫無生氣。到8月初,蔣介石顯然已下定決心,要用武力一勞永逸地解決同共產黨的爭執了。同共產黨軍隊相比,國民政府的部隊人數較多,一般說來裝備也較好,因此能夠向敵人發動進攻。到1946年11月間,他們幾乎已拿下中國所有的重要城市。但是共產黨人並未打敗。相反,他們重新運用游擊戰術,佔據國民黨軍隊守衛的市鎮周圍的農村地區,干擾運輸,孤立人員少的分遣隊,並一般地對交通線造成威脅,而蔣的先頭部隊必須依靠這些交通線。因此,國民黨在1946年秋季取得的軍事勝利大部分是虛假的,到年終時,蔣發現他的許多精銳部隊在作戰的過程中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1946年8月間,馬歇爾將軍考慮到,明智的辦法是不要再插手中國的事務。但是,當蔣介石提出他願意重新停戰的新條件時,馬歇爾改變了主意,決定再次設法透過外交活動使中國平定下來。然而,使共產黨同蔣介石重新談判而作出的努力,結果證明同以前一樣徒勞無益。1946年11月19日,共產黨代表團離開了南京,從而使談判中止了。這使美國為雙方調解的長期努力也終於隨之結束。
馬歇爾將軍感到,他的努力之所以失敗應當歸咎於國共雙方。他不想使美國偏袒中國內戰的任何一方。要是不可能繼續進行公正的調停,馬歇爾贊成美國撤出,不干涉中國內政。可是這一政策同美國對蔣介石政府所承擔的種種義務是有牴觸的,例如,購買剩餘作戰物資的信貸,派遣美國軍事代表團訓練中國軍隊的協定,以及給予各種不同方式的經濟援助的保證。況且,美國政府內外的輿論,都被中國出現的新局勢攪得一片混亂。有些人批評美國對蔣的支援,要求撤出仍然駐在華北的美軍。另一些人則迫切地要求採取更堅決的反共政策。
1946年12月18日,杜魯門總統發表了一項關於中國的新宣告,以平息一些已經提出的批評,並向全世界表明美國官方政策希望在中國完成什麼任務。他回顧了上一年發生的事態,並重申他於1945年12月為美國對華政策規定的目標,即協助中國實現統一與民主、國內和平、擴大國民政府使之容納其他黨派以及透過美援實現經濟復興。杜魯門十分強調地指出,在那一年中已遣返將近三百萬日本士兵與平民。他辯解說,駐華美軍已從十一萬三千名兵員的最高額減少到只剩下一萬二千名,以後還要進一步減少,因為遣返日本人的任務已經完成。
至於未來的情況,杜魯門宣稱: 中國至今未能透過和平方式實現統一,這是令人深為遺憾的。……當中國走向和平和真正的民主政治時,我們準備幫助它。 本屆政府一年前表達的觀點今天仍然有效。……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我們承認這個事實,我們承認中國的國民政府。我們繼續希望該政府將找到和平解決的辦法。我們保證不干涉中國的內政。我們的立場是鮮明的。我們避免捲入他們的內部鬥爭,同時堅持不懈地執行幫助中國人民在國內實現和平與經濟復興的政策。
但是,如果“幫助中國人民實現和平與經濟復興”必然導致“捲入他們的內部鬥爭”,那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杜魯門沒有提出答案。1947年1月7日把馬歇爾將軍從中國召回一事,也絲毫沒有澄清美國人對這種抉擇的反應,而實際上事態的發展已向美國人提出這個問題了。這個問題在美國政界日益引起了爭論,但美國政府始終未作出明確的決定。美國的政策在完全撤出中國和大力支援蔣打擊共產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結果是勉強支援國民黨政府,同時又頻頻勸告它進行改革,從而顯然使中國內戰的雙方對美國都失去了好感。
人們很有理由會問:中國共產黨同國民政府談判的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