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實質性的東西。在這些檔案中,俄國人明確承認中國對滿洲的全部主權,放棄一切干涉新疆的企圖,並同意給予中國以道義的支援和軍用物資及其他物質資源的援助。此外,俄國人保證這些支援和援助只給予中華民國政府,從而明確表示它丟開了中國共產黨。
作為交換條件,中國同意如外蒙古居民透過公民投票表示要求獨立,即承認該地區獨立。中國進一步同意把大連建為國際自由港,並將港口設施的一半交給俄國控制,容許俄國共同使用遼東半島(旅順港)作為海軍基地(大連市不包括在這個基地以內),並與俄國人共同經營滿洲的全部鐵路。
名義上,這些協定規定,在設立的各種管理機構和委員會中,中俄兩國地位平等,並且使中國人單獨享有民政方面的管理權,但另有一些條文明確規定哪一個國家實際上佔有主要地位。這樣,中國就把旅順港海軍基地的防務託付給了俄國政府,俄國人保有在基地內的任何地方隨意駐紮任何數目的人員的權利。鑑於這一海軍基地從半島頂端到底部長達五十餘英里,它足以容納整整一軍人。中國人和俄國人彼此都很明白,由於簽訂了這些協定,俄國在整個滿洲將享有軍事上的優勢,並且透過對鐵路的控制,也就能控制這個地區的全部經濟生活。
然而,從中華民國政府的觀點看,這並不是一筆賠錢的買賣。俄國人明確答應不支援中國共產黨,看來如果他們說話算數,蔣介石的軍隊很可能就會迅速在整個中國本土行使權力。即使蔣實際上失去了滿洲,他卻似乎贏得了中國。難怪蔣對美國大使說,他“總的說來對這個條約是滿意的”。
美國人最初對這筆已經成交的買賣也相當滿意。杜魯門在波茨坦特別堅持的一點——大連應成為對各國船隻開放的自由港——已確實可靠地寫進了協定,而且中國人也避開了俄國人原來提出的一部分要求。然而不久,俄國人在滿洲活動情況的令人不安的報道,就傳到了美國當局的耳裡。在1945年8月的最後一週裡,俄國人開始從滿洲的工廠裡劫走了機器和其他物資,把它們運往西伯利亞。俄國人自稱這是完全合法的:他們只是拿走了戰利品而已,難道這些工廠不是日本軍事力量中的一個主要成分嗎?而美國人則反對如此不精確地解釋戰利品的涵義,他們宣稱日本在東北資產的處置應透過共同協商予以解決。第二個問題產生於戰俘的處理。波茨坦宣言曾允諾日本士兵一旦解除武裝,立即遣送回鄉。但俄國人卻拒絕遣返他們俘獲的日本人,把他們在西伯利亞當作強制勞工使用。
然而,在中國本土,中蘇協定的直接效果看來是符合中美兩國政府的期望的。從1944年5月開始的中國共產黨和國民政府之間斷斷續續的談判又重新開始。共產黨在以前的若干爭端上作出了讓步,到1945年10月11日敵對雙方在所有重要問題上看來似已達成一項牢固的協定。此後,局勢起了急劇的變化。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部隊公開互相威脅,談判再次陷入了僵局。
這一變化是由兩個因素引起的。首先,美國給國民黨軍隊提供了規模非常可觀的援助。這一援助採取的形式是透過空運和海運把中國軍隊送到以前的日本佔領區。美國人把這個行動看作遣返日本士兵過程的一部分。若要避免無政府狀態,總得由某個手頭擁有軍隊的當局來從日本人手裡接管權力。但是人人都明白,美國人的所作所為是在幫助國民黨對付他們的敵手共產黨。並且,自然而然地,國民黨由於越來越相信美國人的支援,就越來越不願意同共產黨妥協。從數量上講,國民黨對中國紅軍具有大約五比一的軍事優勢。他們在美國人的幫助下,能在1945年年底佔領中國本土所有重要的人口中心。具備了這些有利條件後,蔣並不感到還需要作什麼讓步了。
改變中國情況的另一個因素是俄國暗地裡加強了對共產黨的援助。早在1945年9月10日,美國政府就開始收到報告,說俄國的司令員把共產黨部隊放進了滿洲,並幫助他們接管當地的行政權(大戰期間,共產黨在滿洲並沒有進行過任何大規模的戰鬥)。同樣地,中國共產黨越是感到俄國肯定會支援他們,即使規模較小,他們也就同樣地越是不想同國民黨妥協。如果要避免內戰和俄國同美國對華政策的公開衝突,顯然必須做出迅速而果斷的努力。
為了作好準備以進行各種努力,杜魯門說服了新近剛辭職的戰時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到中國去承擔一項特殊使命。他的任命是1945年11月27日宣佈的。不久以後,貝爾納斯謀求於12月在莫斯科同俄國人達成一項協議來處理中國問題。我們在下文中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