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4部分

談到這些情況。

日本投降後蒙巴頓海軍上將在東南亞面臨的政治形勢比中國還要混亂。日本人曾在歐洲國家以前的殖民地建立了一些傀儡政府。這些政府在失去日本的支援後,不一定都已垮臺。此外,戰爭期間成立了許多游擊隊,有的受共產黨領導,有的具有反日的民族主義綱領。地方部落、民族和個人之間的相互競爭,搞亂和削弱了這場反對歐洲人統治的亞洲人起義。但是這些不滿於現狀的集團手裡擁有武器,並且組織嚴密,能夠把他們的不滿導向政治途徑。這些事實給指定在馬來亞、印度支那南部和東印度接受日本投降的英國司令造成了一種非常棘手和困難的問題。

而且,歐洲人之間也是彼此不和的。法國和荷蘭要求恢復戰前它們分別對印度支那和東印度的控制,即使它們自己沒有軍隊可以用來強制推行一些比英國願意支援的更為激烈的政策,它們也極不願意委託英國人來保護它們的帝國利益。

最後,印度的前途也是蒙巴頓背後的一個大問題。他統率的部隊大多數是印度人,他們中有些人對於爪哇和緬甸這些地區出現的民族主義運動和獨立運動是不無同情的。1945年8月15日,在新議會開幕時英王發表的演說中,他指示工黨政府要竭盡全力,與印度輿論界的領袖配合,促使印度的完全自治早日實現。同樣地,1945年5月17日的一份白皮書提到緬甸時宣稱:“英王陛下政府的最終目的是,緬甸人民的代表在各黨派和各階層之間達成足夠的協議之後,應制定出一部他們認為最適合緬甸的憲法……”

英國政府既然對印度和緬甸承擔下了這樣的義務,就理所當然地不能支援荷蘭要求在東印度推行的那種較為苛刻的政策——要貫徹這種政策非使用相當規模的武力不可。相反,英國一向堅持設法避免使用武力,並設法找到一種基礎來進行政治改組,以滿足當地人民較為溫和的民族主義的志向,同時又能保留一些歐洲的影響。在英國自己的領地上,這個政策總的說來是成功的,但是在東印度,不久就發生了暴力行動。

縱觀大國在整個遠東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看出,在日本剛投降後的幾個月裡,發生了急劇的重新改組。在戰爭年代裡,美國經常指責英國的帝國主義;英國那方面開始時則主要指責美國獨自執掌日本的大權,而俄美之間在中國問題上的關係由於1945年8月14日的中蘇條約,看來已取得了圓滿的協調,俄國人似乎同意把日本劃為美國的勢力範圍。然而在幾星期內,美國人就更換了夥伴。美國當局面臨東南亞“獨立”問題所引起的複雜局勢和困難,看出明智的辦法是慢中求快,它發現英國的政策和美國的政策原是殊途同歸,沒有什麼值得爭吵的大問題。同樣地,同英國(特別是澳大利亞)官員在有關日本的管理問題上達成協定已證明是可行的。同時,事態的發展也迫使美國人同意了英國當權者從戰爭開始時就持有的、把中國力量估計較低的觀點。

另一方面,美俄兩國之間的爭吵增多了。到1945年年底之前,這兩個大國由於中國這塊弱肉而發生一場公開的正面衝突的危險性,已經變得十分明顯,令人痛心。俄國人馬上就扮演起美國人剛剛不幹的角色,成為對亞洲殖民帝國主義的主要批評者。

這種明顯的外交變動只有一部分是在遠東事態的刺激下發生的。歐洲事務總的說來更為重要、更為迫切。因此,主要由於歐洲的事態才使得幾個大國之間相互對立——這種對立又在中國和遠東引起了全面的巨大的反響。

第二章 為和平的爭吵 1945年9月…1946年12月

在對日戰爭勝利日和1946年年底之間,大同盟解體了。盟國的合作為蘇聯與美國間出現的全球性對抗所代替,儘管這種對抗起先是隱隱約約、遲疑不決的。到了1947年,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在歐洲,中國共產黨的攻勢在亞洲,使早些時候政策上偶爾發生的衝突變成了冷戰。在這以前,雙方的對抗並沒有變得尖銳、明確,可是1946年年底之前,俄…美的合作無可懷疑地已經過去了。

盟國的關係在1947年終於變得界線分明以前,經歷了兩個相當清晰的階段。直到1946年5月前後,英國和俄國似乎是在歐洲和中東爭奪勢力與影響的主要對手。相對而言,美國在這個時期卻待在幕後,試圖儘快地重建“正常秩序”,這種“正常秩序”部分已從世界上大多數地區消失了,部分則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兩件關鍵性的大事說明了導致冷戰的美國和俄國態度的變化。一件是美國和俄國對德政策的公開決裂。這個爭端是經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