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德國佔領當局的承認,可是後來卻由人們熟悉的全國農業協會所取代。不過,由於國家管制的基礎早在德國入侵以前就已經奠定,荷蘭的制度繼續發揮作用而沒有受到多少干涉,結果是,直到戰爭的最後階段,當戰事妨礙了交通和管制工作時,糧食的分配工作仍然令人相當滿意。
在德國侵入挪威以後,全國農場主協會遭到取締,另行成立了“農民協會”,但是這個組織並沒有行政權,生產與分配的管理權由各部分別行使。丹麥,如同上文已經說過的那樣,是德國當局不干涉原有的行政機構的唯一被佔領國家。
在東歐和東南歐,由於遭到肢解,管制的制度各個區域不同。在有些情況下,因為有游擊戰爭,甚至各個地方也不同。由於農村地區是可以自給的,因此糧食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為城鎮,為軍事和民政佔領當局提供糧食。
除了規定生產和交售的定額以及播種率和飼養率以外,各處還試圖採用德國的價格管制辦法。可是,它們都不象在德國那樣行之有效,結果歐洲各地糧價都直線上升。總的說來,在合併區和附屬區,漲得最少,在斯堪的納維亞漲得稍多,在西歐和南歐更多,而在東南歐則最多。
在食品配給方面,象在糧食管制方面那樣,大多數歐洲國家在戰爭爆發前都沒有做過什麼工作。有的國家作了某種初步的準備,但通常只是在戰爭即將爆發前才對食糖、咖啡和茶葉實行了配給。所有主要食品的控制性分配,只是在德國佔領當局進行干涉後才組織起來,結果在整個大陸上,對食品配給的管制相當一致地都是以德國方式為榜樣。這種方式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實際上對所有的食品全實行了配給,其中包括麵包、麵粉、穀物,到最後還包括土豆。只有水果、蔬菜、魚類和野味在大多數國家裡仍然不用配給。基本食品照例透過一種全國標準的配給辦法來加以控制,但是有些食品則按區域標準來分配,或者交給地方當局根據其分配計劃處理。區域性和地方性的配給在法國和義大利實行的範圍很廣泛,而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的差別在東南歐許多地方則很普遍。
由於對所有主要食品都實行了配給,因此必須採用不同的等級。所有的成年人都獲得一份基本的“一般消費者”的配給量,而一切優先照顧的消費者,例如體力勞動者、餵奶和懷孕的婦女、住院的病人,則有權得到補充的食品配給。全脂牛奶和標準牛奶(含脂量為百分之二點五)都保留給從事有害健康的工種的工人、母親和幼兒,其他的消費者則只好飲脫脂牛奶。
配給制度的嚴格程度,各個國家都不相同。在丹麥,由於並不感到食品嚴重缺乏,配給始終就不很嚴格。就其他地方而言,配給制度在西北歐和北歐最為有效,法國和義大利次之,而在東歐和東南歐則最差,因為在那裡,只有城市地區實行配給制度,許多糧食透過非法的途徑都被弄走了。
除丹麥外,大多數被佔領國家的基本配給和補充配給都低於德國。然而這並不一定就反映出消費水平,因為消費人口的組成情況各個國家大不相同。在管制並不十分有效的地方,同管制嚴密、所有主要食品都實行配給的國家比較起來,配給量就不十分能說明全國的總消費量。
農業和糧食供應的情況,在歐洲其他地方沒有在德國國內那樣令人滿意,不過在有些地方,情況的惡化也不象觀察家們所預料的那樣劇烈。這一點部分是由於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已經認識到健全的農業和充足的糧食供應的重要性,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就已經採取措施,以便在國內獲得高產和食品的平均分配。改進農業科學方法的應用和改進銷售計劃技術的應用,也起了應起的作用。在兩次大戰之間的那段時期裡,最顯著的就是用於耕地和牧場上的人造肥料不斷的增多,結果減少了對進口的高效肥料的依賴程度。
戰爭爆發時,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農業都處於健全的狀態,土壤裡養料很豐富,農場上牲畜也很多。在戰爭的頭幾年中,大宗的家畜是一筆最大的資產,因為這時屠宰牲口,就使原先需要作飼料用的蔬菜作物可供別的用途。同時,又可提供大量的動物蛋白質,不過後來就不行了,家畜的數目減少了許多,以致每年的繁殖率已不足以應付消費者對肉食品的需要了。
有些觀察家把這樣有計劃地屠宰家畜解釋為糧食供應發生嚴重困難的證據。事實上,正如上文已經提到的那樣,這個辦法使許多人免於捱餓,因為這就使人們可以弄到麵包和麵粉混合物,有時可以抵補總需要量的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二十以上。由於麵粉的出粉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