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3部分

品而受到損害。工廠中生病和缺勤的比例並不過高。在出現這種情形時,主要是由於工作過度和在猛烈的空襲下生活條件普遍惡化,而不是由於營養不良。在1943…1944年的冬天,流行性感冒席捲了德國,而到戰爭結束時,還出現了某些輕微的面板病。在其他方面,德國人民的健康和營養情況,在戰爭中自始至終都保持得非常好。甚至在德軍最後崩潰而帶來的苦難時期,多虧了地方緊急配給,人民還是得到了最低限度的食品供應,從而避免發生騷動。

戰爭爆發時,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農業情況都很健全。二十年代後期的經濟蕭條,導致歐洲大陸各國政府普遍對農業進行援助,所以戰爭爆發前的那十年,是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時期。增產大部分是由於生產的強化,而不是由於種植面積的擴大。肥料應用得比以前更廣泛,農業機械也使用得比以前更頻繁,作物輪種的方法改進了,畜產品的數量也有所增加。結果,歐洲大陸作為一個整體提供了它所需要的食品的將近百分之九十(按卡路里計算),僅在飼料方面缺少百分之十,而在脂肪和食油方面則缺少百分之四十五。同德國一樣,歐洲大陸在做麵包用的穀物、土豆、食糖和牛奶方面幾乎可以自給,但是有百分之十五的肉類要依靠海外供應。由於預料將會出現緊急情況,大多數國家都增加了儲存,管制糧食的法律也準備就緒,而且基本工作人員都已內定。在1939年9月,據認為只需要作一些較小的變動,但是結果在歐洲大陸的不止一個國家內,這些準備工作都證明是很不夠的。

戰爭爆發以前,德國以外的各國對於管制食品的生產、徵集、定價和分配只做了有限的準備工作,而且大多數國家只是在被德國佔領以後,方才實行了或完成了管理糧食的制度。德國政策的總的原則,從一開始就是把管理權授予原來的行政機構和現成的農場主及商人協會。可是,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組織後來都解散了或改組了,到最後往往連細枝末節都照抄德國的制度。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便於控制食品的徵集和分配,但是各處都作了嘗試,想把德國典範的思想方式也強加於人。

在歐洲大陸各處,全採用了生產和交售的定額,規定了播種率和飼養率,控制了價格和補助金額。控制生產和分配的主要工具,是農場記錄和營業執照,但到戰爭的最後階段,如同德國的情形一樣,這些記錄往往竟然是靠不住的。為了補救這一點,他們曾建議成立一些“農村三角組織”,即由村長、農民代表以及同納粹合作的政黨的領袖所組成的地方管理機構。然而,簡直沒有什麼證據能證明這類機構的工作是很有效的。

在合併區,完全實行了德國的制度,所有負責的職務不是派給了德國人,就是派給了日耳曼人。在德國統治下的其他國家裡,這個制度在農業方面如同在其他方面一樣,各各不同,不過,德國的影響到處都很明顯。在西歐各地(只有丹麥不在其內,它是唯一獲准保持原有的行政機構不變的國家),以德國農業協會為藍本的社團組織紛紛成立起來,而那些主管農業的政府部門的權力也加強了。政策的最後決定權保留給了德國人,但在其他方面,管理權則留在本國人的手裡。

在義大利,1940年底以前一直沒有做過多少工作來採用和實行管制。1940年底,他們才把分配工作從勞資組合部長的手中移交給了農業部長去主管。由於下級行政機構的情況依然很混亂,不得不進一步採取措施來減少官僚政治的無能。到1941年,管制加強了,先前不受管制的商品這時也被強制收購。1942年初,成立了一個部際供應、分配與價格委員會,負責簡化行政管理和擴大管制制度。儘管情況有了某些改進,義大利農民仍然找出種種方法來使大量的產品不受官方的管制。

法國的情形可以說也是一樣,那裡的行政機構始終沒有能十分成功地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在德軍佔領法國全境後,他們才試圖成立一個有效的糧食管理機構。由於沒有下級行政機構,於是在三萬多個村莊裡成立了“村會”,這些村會又組成區域性的農民協會。象在德國一樣,農民協會的會長同時又是農業部長。農業部直接負責大城鎮和工業地區的糧食供應,而在農村地區,則由地方行政長官來負責供應工作。國內穀物的交流由谷麥局的後身全國穀物局控制,而畜產品則由中央乳品委員會和全國肉品委員會負責管理。

在佔領下的比利時,兩個負責糧食供應工作的部門合併成了農業與糧食補給部,並且仿照德國的榜樣成立了一個全國性的組織,來接管原有的一切農業組織。在荷蘭,1939年成立的戰時糧食機構,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