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由一個協商委員會取代維希政府派駐的總督,自由法國的軍隊也撤出。整個事件是一場無礙大局的小波瀾,但是,它卻在英美之間引起了一次公開的衝突,並且由於證實了美國官場對戴高樂抱著敵對態度,隨後的情勢發展將產生一種與其本身的重要性並不相稱的影響。
與此同時,1941年12月11日,達爾朗和貝當提出保證說,法屬北非的政策決不會改變。如果說是美國的政策促使維希沒有站在德國一邊參戰,那也無疑是說得太過分了。不過美國的友誼使得維希沒有感到它全然孤立,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抵銷了德國壓力的影響,這倒確是實情。
貝當政府同英美的關係主要是遙遙地施展策略,並對一些試探性的接觸和間接施加的壓力作出反應。另一方面,它同德國人的關係則有一系列必須當機立斷的問題,內部的壓力也較大。在維希的支持者中,沒有一部分人考慮到有否可能同英國重新結盟。另一方面,以賴伐爾為首的勢力強大的一派則希望同德國人保持更密切的關係。賴伐爾是個沒有原則的人,偏見和個人利益的盤算兩者結合起來決定了他的行動。他憎恨英國,並堅信德國人的勝利過去和現在都是無可避免的,他本人的立場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他在審訊貝當的法庭上問道:“你們認為任何一個有常識的人除了期望德國勝利之外,還會想到別的什麼嗎?”他的結論是,法國的利益就是要尋找某種能同德國人達成協議的基礎,使法國可以逃脫,至少可以減輕戰敗所帶來的種種後果。
在威斯巴登的停戰委員會上已經出現了同德國人進行有限合作的想法。關於法國的首席代表亨茨格將軍,他的一位同僚聖…阿杜安說,他在委員會的工作“並不出色”,萊昂·諾埃爾則說得更肯定,他說亨茨格的工作顯示出“令人無法相信的弱點”。亨茨格對德國人保證說,法國準備進行同它的尊嚴相稱的合作。法國財政部長布蒂耶也作出明確的保證,說法國人具有“合作的願望”。有人提出,法國代表因為自己軟弱無力而感到非常苦惱,以致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彷彿原則上不可能拒絕德國人提出的要求似的,特別是維希政府,他們使德國人感到意外,竟然會不經討論便接受了德國人原先提出來供討價還價的那份龐大的佔領費用的預算。這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真實的。就德國人而論,他們的確並不象法國人所想象的那樣信心十足。他們最擔心的一點是,生怕法屬北非投到英國人那邊去。因此,他們亟想不把法國人惹到反抗的地步。駐法國的德軍司令馮·施蒂爾普納格爾在7月15日的一封信中要求法國人在北非給予廣泛的軍事特權。這是法國人無法做出的一個犧牲。他們拒絕了這一要求,使他們驚訝的是,德國人就此沒有再提起這事了。希特勒於1940年11月12日給他的總司令的一份指示中宣稱,要求法國所盡的責任是,保衛其非洲屬地,不落入英國和戴高樂的手中。因此,德國政府準備鼓勵法國保衛它的殖民地,並且准許它保留這樣做的手段,而不顧義大利人提出解除法屬北非武裝的要求。
然而,同德國人合作的實際進展只是由於賴伐爾一再努力才出現的。他從一開始就領到一張個人通行證,可以自由往來於維希和巴黎之間。早在7月20日,他透過德·布里農的協助,就已經同德國宣傳家阿貝茨建立了聯絡,他們三人於是形成了一種三方聯盟來促進他們的觀點,同時也促進他們的發跡。阿貝茨同賴伐爾的關係大概幫助了他謀得駐法大使的任命,雖然他同德國軍事當局的關係很差。萊昂·諾埃爾被任命為法國政府派駐巴黎德國軍事當局的總代表以後,斷然說德·布里農和阿貝茨兩人在賴伐爾的默許之下破壞了他想要取得德方讓步的種種努力。而且,由於一切重要問題都是由停戰委員會處理的,諾埃爾便辭職不幹了。8月15日,德拉洛朗西將軍接替了他。
賴伐爾那套可以稱之為完全改變聯盟的計劃在10月24日那次著名的會晤中達到了頂點,當時希特勒和貝當在裡賓特洛甫和賴伐爾的陪同下,在盧瓦爾河畔蒙都瓦的一節火車車廂裡舉行了會談。他們起草了一份議定書,表達了希特勒要法國在歐洲佔有它應有的地位的願望。雙方承認迅速擊敗英國人是符合法國和軸心國的共同利益的。倘使法國為此目標而積極合作,它就可以在北非維持超出停戰協定條款所規定的軍隊,而且在擊敗英國後重新瓜分非洲時,將保證法國擁有大戰開始時它所擁有的同等面積的領土。這項協議將保持秘密,實施這項協議的具體措施將由隨後的一項協定予以解決。本來打算由裡賓特洛甫就此前往巴黎,同賴伐爾一起審查接下去的步驟,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