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中的目標,因而達到目標的機會也較多。科德爾·赫爾把他的政策限於某些特定的目標——注意不使法國艦隊和法國在非洲與西半球的基地落入德國人的手中,阻止法國政府超出停戰協定條款的規定去進一步同德國合作,並防止英法關係發生任何進一步的惡化。美國政府在停戰協定簽訂時已經對法國艦隊前途表明了它的看法。1940年10月25日,關於在蒙都瓦會談已作了種種決定的傳聞使羅斯福向貝當提出了措詞強硬的抗議,並警告說,同德國達成報道中所說的那樣一項協議“將構成對美國公然和蓄意的背信棄義”。
美國要實現它的目標,就必須同維希政府保持友好的關係,而這是同承認自由法國運動不能相容的。再者,美國的自由法國同情者和宣傳家們使美國政府受到極大的壓力,他們還猛烈攻擊美國的政策,這種情況增強了羅斯福和赫爾對戴高樂存在的偏見以及他們儘量不同他的運動打交道的決心。從法國發回的較有影響的美國報告,把戴高樂在國內的追隨者估計得很低。這些報告的產生,無疑是由於美國外交官同法國官場和上流社會的接觸本來就比他們同廣大人民的接觸更為密切。不過,即使它所根據的是一種錯誤的前提,它所作出的結論認為維希是代表法國本土和北非唯一有效的法國權力,卻是正確的。
1940年12月,美國駐巴黎大使館參贊羅伯特·墨菲奉命去法屬北非。1941年1月,羅斯福總統特別挑選的新大使李海海軍上將到達維希。李海的使命是,同貝當建立較為密切的關係,努力使貝當不要積極支援德國人,特別是要強調指出,同意讓德國人使用法國艦隊或海軍基地將會失去美國的友誼。與此同時,墨菲則在北非試探是否能同魏剛達成協議。李海和墨菲兩人主要是以經濟上的論證為依據的。李海不顧英國的強烈反對,力促對法國非佔領區運送糧食和衣著,這樣德國人就不能利用人民的困苦作為壓迫貝當與之合作的一種手段了。在紅十字會的主持下,好多批裝運藥品和兒童食品的船隻駛往法國。至於規模足以打破封鎖的、對歐洲運送供應物品的更為廣泛的胡佛計劃,則未能實現,這部分是因為在關鍵的時刻,德國人於1941年3月26日很笨拙地宣佈,他們已作好安排,要用大量穀物交換非佔領區的牲畜和油類。美國同維希接觸的副產品之一是:1941年法國第二局透過法國駐華盛頓大使館提供的情報。這件事是瞞著法國大使亨利…埃耶乾的,因為美國人不信任他,赫爾也不喜歡這個人。
美國在北非的談判代表取得了較為積極的成果。1941年2月7日,英國原則上同意了一項計劃,允許數量有限的供應品透過封鎖線運往北非。在這項諒解的基礎上,墨菲於2月26日同魏剛商定了一項協議。根據這項協議,美國將向北非運送供應品,條件是貯存品不能積聚過多,不許把它們運出境外。為了防止發生違反這些條件的情況,將由美國任命領事人員監督協議的執行。這些人員中,有穿便衣偽裝成“技術助理”的軍官,他們將在適當時機為盟軍1942年11月的登陸準備好場地。
1941年11月,魏剛被免職後,李海開始對維希感到絕望,但是,墨菲卻力主美國不應改變政策。所付的代價的確是便宜的:到1941年11月魏剛被免職時,美國派往北非的只有三艘油船和四艘貨船。要不是因為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事件,對維希的失望本來可能會使美國政府同戴高樂建立友好關係。1941年12月24日,一小隊自由法國海軍在海軍上將米塞利埃的統率下沒有預先警告便突然佔領了那兩個小島。美國國務卿在這個訊息傳來後,立即就發表了一項宣告,譴責這一行動是任意破壞一項諒解。英國外交大臣艾登通知美國政府,說佔領這兩個島嶼的訊息對英國政府全屬意外,並且違背了戴高樂作過的一項保證,但是,丘吉爾卻不可能在美國國務卿的盛怒之下就拋棄自由法國,何況國務卿本人因為講了句“所謂自由法國”正在美國受到猛烈的攻擊。12月30日英國首相在渥太華髮表的一篇演說中,為戴高樂進行辯解,並大肆攻擊維希。這使赫爾大為惱火,他向總統遞呈了一份備忘錄,聲稱他相信英國人是聖皮埃爾島事件的幕後策劃者,併為他的法國政策進行辯護,說法國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反對戴高樂,最後他要求美國堅決保持自己的觀點。他甚至為這個問題打算辭職不幹。盟國之間的關係一時大為緊張,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為美英雙方政府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雖然戴高樂始終沒有同意這個辦法。他們使這兩個島中立化和非軍事化,由加拿大和美國聯合控制其無線電臺,並同英國一起對兩島實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