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6部分

西部邊境集中的訊息;8月間他對蘇聯的意圖已越來越不能安心;並且他受到“包括黨員在內的某些方面人士”的煽動。裡賓特洛甫說希特勒特別重視羅馬尼亞石油問題,他斷言“如果俄國在那裡動手,我們就不得不依靠斯大林的善心來進行戰爭了”。

裡賓特洛甫的“秘書處長”埃裡希·科爾特和裡賓特洛甫意見相同,認為是1940年6月27日俄國致羅馬尼亞的最後通牒引起了走向戰爭的趨勢。從7月初起,希特勒改變了對蘇聯的態度,已可看得很清楚。在這以前,他曾下過指示,勸告義大利人改善和蘇聯的關係,可是現在他竭力阻止他的盟友這樣做。不過,據科爾特說,1940年8月30日軸心國根據維也納議定書給予羅馬尼亞的保證,才是希特勒直接針對蘇聯採取的第一個確有敵意的措施。

前節結尾處所舉的證據似乎說明,自1940年6月27日蘇聯政府向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牒,至8月30日軸心國作出決定,在羅馬尼亞滿足了俄國、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對它的要求以後,決心要保證它的剩餘領土的完整,在這兩個月期間,希特勒已經決定儘可能早地進攻蘇聯。

對羅馬尼亞的保證是德國政府給蘇聯政府造成的一系列不愉快的意外事件中的第一件。第二件意外的事件是9月21日宣佈,德國軍隊將於次日在芬蘭登陸。第三件是9月26日宣佈即將簽訂德、意、日三國公約,這個公約實際上於9月27日就簽字了。關於三國公約的談判是由德國倡議的,它在將近8月底時採取了第一個步驟。當時德國正處在向羅馬尼亞提供保證的前夕,兩個日期的巧合說明蘇聯政府很有理由要懷疑德國這些行動都是針對蘇聯的。然而德國政府竭力向蘇聯政府解釋,德國有必要同羅馬尼亞、芬蘭以及日本和好,同時儘可能消除這些行動中的每一次行動必然要在克里姆林宮裡引起的不安。舒倫堡9月1日報告,莫洛托夫聽到宣佈軸心國對羅馬尼亞的保證時,反應強烈;於是裡賓特洛甫發來一件為德國辯解的備忘錄,對莫洛托夫指責德國政府事先不和蘇聯政府商量而違犯了德蘇協定第三條進行駁斥。這個檔案根據舒倫堡的意見作了一些修改以後,於9月10日遞交莫洛托夫。再則,在德國對蘇聯政府的宣告中,把正在運往芬蘭的德國軍隊說成是路過芬蘭前往挪威的,以加強德軍在那裡的防務,對付英國從空中襲擊。第三,三國公約被說成是“完全針對美國的戰爭販子”,甚至對美國也不追求任何侵略目標。

公約的唯一目的,說得更恰當一點,是使那些竭力主張美國參戰的人清醒過來,明確地向他們表示,如果他們捲入目前的鬥爭,就必然要同三個大國對敵。……從談判一開始,這三個締約國就完全意見一致,認為該聯盟決不影響其盟員各自和蘇聯的關係。為了同時也清除外界對這一點的任何懷疑,條約中特別加進一條,規定各締約國和蘇聯之間現有的政治關係(狀況)不受本條約的影響。因此,這一附加條款意味著,不僅三個國家和蘇聯之間簽訂的條約,特別是1939年秋季締結的各項德蘇條約,將繼續完全有效和充分履行,而且這一條款普遍適用於對蘇聯的全部政治關係。

在同一檔案中,裡賓特洛甫告訴莫洛托夫,他不久將邀請莫洛托夫回訪柏林,“就確立未來的政治目標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磋商”。

希特勒參與了這種繼續撫慰蘇聯政府讓它放心的政策,就這一點而言,毫無疑問他是不誠心的,因為事情似乎很清楚,這時候他已經決定要進攻蘇聯了。另一方面,事情似乎也很明白,舒倫堡不知道希特勒的意圖,他仍一心一意地想盡自己的力量保持這兩個大國之間的良好關係;看來,同樣可能的是,裡賓特洛甫的意圖和舒倫堡一樣,雖然他對希特勒的意圖不會不知情。裡賓特洛甫在《回憶錄》中聲言,他曾警告希特勒不可發動一場預防戰,當時希特勒表現出“明顯的困惱和激動”;裡賓特洛甫還提到,他於1940年10月13日寫信給斯大林,在信中提出,邀請莫洛托夫訪問柏林,他的動機就是希望避免戰爭。這可能是實話。因為1939年8月23日俄德協定的簽訂是裡賓特洛甫到那時為止的外交經歷中最大的成就,因此他使德蘇諒解獲得成功有一種個人的既得利益,儘管這種諒解對希特勒來說是一帖苦藥。

蘇聯政府方面卻不是那麼容易就感到寬慰或者放心的。9月10日,莫洛托夫收到舒倫堡交來裡賓特洛甫備忘錄的最後文字時,他僅僅說將用書面答覆,並說“蘇聯政府仍然認為德國政府在維也納的行為不完全守信用,因為'德國政府'不可能不清楚蘇聯政府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有利害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