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9月21日,莫洛托夫交給舒倫堡一件備忘錄,答覆舒倫堡9月10日交去的裡賓特洛甫的備忘錄。莫洛托夫的備忘錄和裡賓特洛甫的備忘錄一樣,進行辯解,而篇幅只有它的一半。在他所提的各點之中,有一點是反對裡賓特洛甫的如下論點:蘇聯政府在對比薩拉比亞的要求得到滿足以後,已含蓄地表示它對羅馬尼亞的其餘部分不感興趣,從而解除了德國按俄德協定第三條規定應承擔的義務,即德國如對普魯特河西南的羅馬尼亞領土採取行動,應先和蘇聯政府商量。莫洛托夫又提出,6月23日舒倫堡曾請他在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不要採取行動,讓德國政府有充分時間瞭解蘇聯政府的這些要求,當時舒倫堡承認,“根據條約第三條雙方互相打招呼和商量的義務”,也“適用於東南歐和巴爾幹的國家”。莫洛托夫的最後這一招是擊中要害的;可是這種備忘錄的來往,象1923年寇松…普安卡雷的來往信件那樣,除了弄得關係更壞而外,不可能有其他的效果。莫洛托夫在最後一段寫道:“如果德國政府認為互不侵犯條約第三條'該條規定在涉及雙方共同利益的問題上應互相協商'有某些不方便和受限制的地方,蘇聯府準備就修改或刪除這一條的問題進行談判”。他在拜會舒倫堡遞交備忘錄時,又在口頭上把這一點重複了若干次。
9月27日德國駐莫斯科的代辦向莫洛托夫宣讀裡賓特洛甫關於即將簽訂德意日三國公約的宣告時,莫洛托夫提出要求說,根據1939年8月23日的俄德協定第三條和第四條的規定,蘇聯政府有權在三國公約簽署以前看到它的文字,以便表示意見,而且也有權秘密地獲知附於該公約的任何秘密議定書和協議。在這次會見中,他要求得到關於德軍從芬蘭過境的德芬協議,包括其密約部分。“他要求知道該協議的宗旨、針對什麼國家、以及為什麼目的服務。”這項要求也是以俄德協定的第三和第四兩條為根據的。同時,莫洛托夫對於裡賓特洛甫將致函斯大林並邀請莫洛托夫訪問柏林的訊息,表示滿意。10月2日,裡賓特洛甫指示德國駐莫斯科代辦告訴莫洛托夫,德芬協議是針對英國的,如有需要的話,可讓他得到協議的文字。關於三國公約,代辦告訴莫洛托夫,沒有秘密議定書,也沒有任何秘密協議,並說,他可以從這時已經公佈的公約的條文看出,它的條款明確地排除了俄德協定第三條和第四條能夠適用的一切情況。
10月4日,莫洛托夫要求德國代辦對德芬協議提供更為詳細的資料。假如他看到了德國外交部1940年10月8日的一項備忘錄的話,他對德芬關係將更加關注,該備忘錄提到德國政府已經從芬蘭政府方面取得一項特許權,讓它開採芬蘭北冰洋海岸線上佩特薩莫的鎳礦,作為德國對芬蘭供應武器的報酬;備忘錄還提到,鑑於鎳的價值和佩特薩莫的地理位置靠近挪威的基爾克內斯,而那裡有德國駐軍,芬蘭人這時一定被迫要抗拒蘇聯政府提出的開採鎳礦的要求。10月10日德國代辦通知(他根據柏林的指示,顯然敷衍了事地這樣通知一下)莫洛托夫,說英國報紙上報道的所謂有相當多的德國武裝部隊調往羅馬尼亞,是不確實的,但確實有“一個德國軍事代表團,連同德國陸軍派出的一些教導隊”,應羅馬尼亞政府根據德國對羅馬尼亞的保證而提出的要求,被派往羅馬尼亞。莫洛托夫詢問在羅馬尼亞的德軍兵力有多少。這是1940年10月13日裡賓特洛甫寫信給斯大林時俄德關係發展的情況。
在這封信裡,裡賓特洛甫在所謂英國的計劃上大做文章,他說英國既要把蘇聯拖進戰爭和英國站在一邊,又要轟炸巴庫和巴統。儘管這些說法互相矛盾,卻適合裡賓特洛甫的需要;因為他接下去就把1940年夏天以來所有不合蘇聯政府口味的德國舉動,都說成不是針對蘇聯的安全,而是針對英國繼續想要擴大戰爭範圍的企圖(他說,英國拒絕希特勒1940年7月19日的和平建議,就註定了最終要徹底被打垮)。裡賓特洛甫藉口德國需要對抗英國方面這樣的舉動,為德國同瑞典和芬蘭締結軍隊過境協議,簽訂解決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問題的維也納議定書,以及派遣“附有德軍教導隊”的德國軍事代表團到羅馬尼亞等進行辯解。至於三國公約,他說其目的是阻止美國不要因英國求援而介入戰爭,站在英國一邊。此項公約“完全不是針對蘇聯的”。相反地,它是促使四國協商諒解的序曲,四國中的第四個夥伴就是蘇聯自己。“總而言之,我可以說,元首的意見也是如此——看來四大國——蘇聯、義大利、日本和德國——的歷史使命,是要採取一種長期的政策,在世界範圍內劃分它們的利益範圍,從而引導它們民族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