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4部分

麼缺乏裝備,德國在波蘭的閃電戰,也許由於英法進行突破,越過萊茵河進入魯爾區,而會突然停止。

那麼,不管希特勒怎樣低估了英美的力量,為什麼他在1941年不顧他自己的戰略政治原則,經過深思熟慮以後,竟採取了他在1939年經過考慮而不敢採取的行動,甘冒兩面作戰的危險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他錯誤地估計了英國對德國進攻蘇聯的反應。不管希特勒對赫斯的出走是否知情,他可能和赫斯一樣地猜想,英國對待蘇聯,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暗暗高興地袖手旁觀,聽任希特勒對蘇聯作戰,猶如1939年蘇聯曾袖手旁觀,聽任他對波蘭、法國和英國作戰那樣。希特勒可能也曾想象,當輪到蘇聯遭受波蘭和法國的命運,當這最後的一次打擊已經實際上使歐亞大陸掌握在德國和三國公約的兩個夥伴手裡的時候,英國將終於認識到大勢已去,而同他媾和,條件是保全他的面子,而使英國永遠受他的支配。假如英國政府和人民走的是這條路線,而不是採取丘吉爾在得到德國進攻俄國的訊息後幾小時內所決定的方針,那麼,從此以後希特勒就有理由不把美國的力量當一回事。因為,這個“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當時只能幫助那些願意自助而充分利用美國工業所能供應的武器的人;如果由於英國人民鬥志渙散,以致美國失去它在英國的根據地,那就很難看出它怎樣能繼續抗拒三國公約的三個締約國在舊世界的霸權。然而,如果這是希特勒指望他進攻俄國對英美共同體計程車氣會產生的影響,那麼,英美兩國實際上對這一訊息的反應卻完全不是如此,這就立即使他的指望落了空。希特勒進攻蘇聯,事實上使自己捲入一場同時在兩線作戰的主力戰;由於這樣地違反了他自己的戰略原則,他已經使第三帝國和他本人註定滅亡,因為他這時不得不既同美國無比強大的戰爭潛力作戰,又要在蘇聯廣闊無垠的國土上作戰。

同時,如果希特勒因估計錯誤而產生致命後果的話,蘇聯政府也同樣地估計錯誤,只是沒有遭到同樣致命的下場而已。誠然,當蘇聯政府在1939年和希特勒談判條約時,毫無疑問他們已看出一旦此項條約對他不方便,他就不想繼續遵守。可是蘇聯政府大大地高估了蘇聯在此期間可以得到的好處。這確實對蘇聯政府有利,它不必馬上受到後來在1941年6月22日才受到的考驗,即不必馬上就對德國作戰,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進攻者幾乎可以傾其全部陸空力量來對付蘇聯。1939年秋天,當德國和其他方面交戰時,蘇聯卻與德國保持和好。蘇聯政府估計錯了兩點。它假定,德國在捲入與兩個西歐大國的戰爭中,無論它是勝是負,都會耗盡它的力量。蘇聯政府又假定可以採取一項有效的保險政策,以防止德國可能進攻蘇聯這一經常存在的危險。蘇聯政府指靠的這種保險,是蘇聯遼闊的疆土這一主要的戰略資產,再加上一些別的因素。它很重視在兩次大戰之間的蘇聯西部邊境以西建立一條緩衝地帶的策略。但是,這兩點蘇聯後來都未能實現。

德國早期的一些軍事突擊行動,對蘇聯領導方面來說,不是不受歡迎的。德國對波蘭的閃電戰之迅速成功,使蘇聯除了在芬蘭以外,兵不血刃就能撈進一份談妥歸它的在東北歐的戰利品;蘇聯取得了在兩次大戰之間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在波蘭居住的領土以及取得了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在這個階段蘇聯只是佔領而沒有正式兼併),確實使自己在蘇聯和德國的勢力範圍之間,沿著新邊界的北段有了一條寬闊的緩衝地帶。再則,1940年4月德國佔領丹麥和挪威,雖然也許曾使蘇聯大吃一驚,但俄國人對此也不討厭,因為這解除了他們以往受英法軍事幹預的威脅,這兩個國家可能跨過斯堪的納維亞,幫助芬蘭抗拒蘇聯從列寧格勒郊外越過卡累利阿地峽向西北面擴張其緩衝地帶。相反地,1940年6月,德國武裝部隊輕而易舉地就使法國傾覆,這不僅出乎意料,而且還使蘇聯政府深為憂慮。因為,沒有疑問,在這個階段,俄國人同意德國人和法國人的看法,認為法國的淪陷意味著德國在歐洲的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並且,如果是這樣的話,蘇聯政府以前的打算就嚴重地錯誤,因為,如果這是事實,德國就已經勝利地贏了這場戰爭而未耗盡自己的力量。歐洲大陸的戰場上已經沒有與它對抗的敵手,而德國的龐大軍隊仍然完整無損。從此以後,德國可以隨時用這些軍隊全力對付蘇聯;並且,事實上希特勒已經在制訂這方面的計劃。因此,對蘇聯來說,1939年8月由於簽訂俄德協定而暫時避開的危險,這時在1940年6月底又一次即將來臨了。

蘇聯政府的第二個錯誤打算,是他們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