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部分

一份時限為二小時的最後通牒交給他;如不能見到他,就會見另一位德國政府的代表。(他還說,法國大使將另外單獨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必對別人講。)奧吉爾維…福布斯在上午8時把這訊息告訴了達勒魯斯,達勒魯斯又作了最後一次進行調停的嘗試。他在上午10時15分先打長途電話給英國外交部,強調只要英國政府“用最贊同的看法”來考慮德國對最後通牒的答覆(他知道這最後通牒已在傳送的途中),世界和平就還有一個良好的機會。這資訊被記錄了下來,達勒魯斯並得知,它將送交給高一級的當局。據達勒魯斯自己的記述,他然後極力主張戈林親自飛往倫敦,設法消除裡賓特洛甫造成的損害。戈林同意了,希特勒也批准了。達勒魯斯再次打電話給英國外交部。但是在這裡,計劃失敗了。從倫敦傳來了哈利法克斯的不妥協的迴音:對這樣的一項建議不能加以考慮。已經向德國政府提了一個明確的問題,“它總應該也給一個明確的回答”。英國政府不能再等待與戈林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在柏林,英國大使未能見到裡賓特洛甫,但是見到了德國外交部的官方譯員施密特。他奉命代表外交部長接見亨德森,在上午9時正收下了英國政府的最後通牒。

這最後通牒指出,德國政府接到英國的警告已超過二十四小時,但是迄今沒有答覆,而對波蘭的進攻則仍在“繼續並加強”。除非陛下政府在當天上午11時(英國夏令時間)以前收到滿意的答覆,保證德國政府已停止一切侵略波蘭的行動,並準備立即從波蘭領土撤出其軍隊,否則從該時起兩國即處於交戰狀態。

在11時以前並沒有答覆送到。於是在9月3日星期日上午11時15分英國首相向全國廣播宣佈,英國與德國進入戰爭狀態。在同一時間,哈利法克斯以書面通知德國臨時代辦:他們兩國現在已進入交戰狀態。同一天中午下院開會,首相向下院敘述了當天上午發生的事情,並宣讀了致德國的最後通牒全文。與德國政府的最後一次接觸是裡賓特洛甫在上午11時20分召見英國大使亨德森,交給他一份很長的檔案。檔案的開頭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和德國人民拒絕收下或接受,更不用說履行,英國政府提出的最後通牒性質的要求。”再一次把導致戰爭發生的全部責任推在英國政府身上。檔案最後宣稱,德國政府拒絕“召回它為保衛德意志帝國而集合起來的軍隊”。

這樣,英德兩國之間的關係就最後斷絕了。

第二章 巴黎

面對著德蘇公約這個既成事實,法國政府並不象英國政府那樣,它沒有完全放棄也許還可以同莫斯科達成某種協議的希望。它覺得,如果俄國對法國和英國可以“如此的靠不住”,那末它也可能以後證明對德國是同樣地靠不住。據說博內“正在竭力對法國報刊做工作”。在8月22日的一次部長會議上,奧古斯特·達拉第提議,即使現在為時已晚,但仍應在華沙採取一個恐嚇性的外交行動,迫使波蘭給予俄國以軍隊過境的權利,從而消除同莫斯科達成協議的障礙。儘管有人反對,然而會議還是同意了,並按照這方針去努力進行,但結果毫無用處。24日,在阿爾貝·勒布倫主持下的一次法國部長會議上,所有的內閣成員一致同意仍應向波蘭政府提出“忠告”。但是如果波蘭拒絕接受這些要它有所節制的勸告,並把但澤歸併德國看成是一個正當的宣戰理由,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對波蘭又應承擔何種義務?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了尖銳的意見分歧。會議最後決定,法國應盡最大的努力來阻止波蘭參加一場戰爭;但如果德國發動進攻,法國就應給波蘭以援助;但如果波蘭覺得自己是侵略的受害者而主動進攻,則內閣應再開會商議,並且,照達拉第的說法,“各人自負其責”。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大家還同意了達拉第的觀點,即他們不應對同莫斯科的和解抱完全絕望的態度,而且,的確,也決不能讓法蘇關係破裂。他們還覺得,雖然俄國人顯然同德國秘密談判已經有好幾個月,但是莫斯科對曠日持久的同英法的會談感到不耐煩,可能也是有幾分理由的。然而,在這一點上,一種和解的態度現在也毫無用處了,因為就在第二天,8月25日,蘇聯政府決定自行其是,中斷了這一毫無結果的談判。

而就在這時候,法國共產黨,和他們的英國同志們一樣,在8月22日發表了一項宣告,稱讚德蘇公約是“對世界和平的一個巨大貢獻”。接著法國共產黨又發表了一個長篇宣告,刊登在8月25日的《人道報》和《今日晚報》上。它讚揚了俄國的“偉大領袖斯大林”,把公約吹捧成是一項使所有和平愛好者都感到歡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