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部分

他報告說,當天上午德軍又繼續猛烈進攻,從中午起,波蘭許多城鎮已遭到狂暴的空襲。拉斯津斯基再一次呼籲履行英國的保證。立即就這一外交行動同巴黎進行了聯絡。在那裡,波蘭駐法國大使盧卡謝維奇也已經請求法國給予援助,尤其是要求幫助對付德國空軍,從波蘭領土上去掉一部分空襲的沉重壓力。貝克在華沙也正在向英法兩國大使作同樣的呼籲。

在倫敦,9月2日議會再次開會,等待首相發表一項宣告。當他下午7時45分來到下院時,他只能說,還是沒有收到柏林的答覆。他認為遲延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義大利提出了召開五國會議的建議。他明確表示,英國政府同意參加這樣的一個會議的唯一條件就是,停止敵對行動和德軍撤出波蘭。英法兩國政府仍在就這件事進行磋商。

下院表示出極大的不安。幾位發言的議員提到遲遲不對德國宣戰,自從它開始進攻波蘭已經過了三十八小時,顯然是忽視了英國對波蘭承擔的義務。歷史似乎正在重演,許多人心中都在害怕會出現第二個慕尼黑。正如阿瑟·格林伍德在第二天下院會議上講的:“不滿、憂慮、憤怒支配著昨晚我們的會議。”首相知道議會的情緒,但是他不能隨便講話,他只能解釋說,遲延是因為需要與法國內閣保持步調一致,它甚至到現在還在討論局勢。

在所提到的同法國政府保持步調一致的背後,在這和平的最後一天裡,實際上是完全在為一個問題而爭論不休,那就是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的時間問題。首先的難題是什麼時候送出去,其次是送出後給予多長寬限時間。英國內閣在2日,即星期六下午的會議上,最後決定在2日午夜時刻送出它的最後通牒。而法國的部長們在星期六下午則堅決主張要等到3日即星期日中午才發出他們的最後通碟。寬限時間是法國總參謀部代為決定的。經過星期六整天的討論,它仍堅持要等發出最後通牒四十八小時以後才有可能採取行動,直到星期日上午很晚時刻它還是不肯讓步。

這確實是一個使兩國政府都感到很為難的問題。雙方都真誠希望在時間上彼此步調一致,然而每一方都受到內部因素的掣肘,而這些又是極其重要的因素。英國內閣對於是否要依從法國人感到躊躇不決,但發現最困難的是如何去安撫議會內外的輿論。在英國人民看來,法國憲法程式問題(即政府在議會批准前宣戰許可權的問題)和法國動員的技術問題都是些小事;他們只看到波蘭正在被它的夥伴們拋棄,獨自在危難中掙扎,而政治家們的拖延則顯然是毫無道理的。義大利人的調停計劃,英國內閣還在認真地考慮之中,法國人對它更是熱心地在進行追求。然而下院並不相信它,所以也不想要它。再者,英國海軍當局認為,四十八小時的間隔時間將使德國海軍在進行部署方面得到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法國政府雖然急切希望能與英國步調一致,儘可能地早日行動;但是仍然被它的總參謀部毫不留情地擋住了。總參謀部明白表示,如果戰爭在它的計劃佈置完成以前爆發,德國人就可能在法國正在全力進行疏散和動員時開始他們的轟炸,那樣就將帶來混亂和災難的後果。

於是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如果再拖延對波蘭的援助,英國政府可能會倒臺;假如英國堅持立即行動,則法國可能崩潰。

英國內閣面臨在下院中的這種困難局面,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只能是獨自行動了(哈利法克斯在下午10時30分用電話把這決定通知了博內)。儘管博內抗議這樣會給人以可悲的印象,英國內閣還是選擇了這條道路。不過,每一方又都作了一些讓步:英國內閣放棄最後通牒在2日午夜送出、在3日星期日上午6時期限截止的最初打算。它不能象法國人那樣延遲到3日中午送出,因為議會將在那時開會,而最後通牒必須在這之前發出。但是仍準備等到上午8時(後來在那天夜裡又改為到上午9時),就在那時發出一份時限為兩小時的最後通牒。(科爾班在3日上午2時從倫敦駐地將所有這一切都報告了博內,並警告說,如果張伯倫內閣不能以一個既成事實呈現在議會面前,它就有被推倒的危險。)至於法國政府方面,在不斷地對總參謀部施加壓力之後,最後總算使英法兩國開始行動的時間間隔縮短到了六個小時。雖然後來人們對這最後的時間上的差別常常感到遺憾,然而這種妥協實際上的確體現了英吉利海峽兩岸的雙方都想達成協議並建立一個統一戰線的真誠願望。

直到9月3日星期日清早,德國政府仍然沒有任何反應。於是,在上午5時哈利法克斯打電報給亨德森,指示他去要求在上午9時會見裡賓特洛甫,以便把